易武七子饼茶的故事

2024-07-20 zsdown520  9  收藏  管理

易武七子饼茶的故事

提到普洱茶,勐腊县易武是一段无法逾越的历史。在清朝光绪年间,易武是江北六大茶山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地。“商业繁盛,马帮络绎不绝”是这一时期易武的写照。

  


易武茶以其幽雅柔美、蜜韵悠长的风格,后期陈化的优异表现和绵柔后劲,历经百年转化反复验证,深深吸引着爱茶人。漫步在易武古镇,还能看到车顺号、福元昌、同兴号、同昌号等老字号古茶庄,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易武古镇里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高义平,自从他的祖上寻着普洱茶的芬芳来到易武,他便和普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义平是易武抱朴轩茶庄庄主,他至今还珍藏着一个光滑精致、小巧玲珑的石制初期模——漫撒(易武)首代反压石磨。该石磨底面是平的,上面是凹的,没有提手,完全不同于现代的压茶石。

高义平说,他小时候听70多岁的爷爷讲,红河州石屏县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那里的人很早以前“奔茶山”而来,到易武做生意。起初,他们把散茶装在用竹篾编制的箩筐里用骡马运输,途中很不方便。后来,他们就把散装的茶蒸压后装在布袋里,用圆型的石头紧压成饼,这样在运输途中方便了许多。当时的茶饼为什么不要方的而要圆的,他们说图吉利。因为出来做生意不易,路途蜿蜒遥远,必须趟过湍急的水流,人马过河,险象环生,随时有跌倒、被急流卷走的危险。加之病魔、野兽等袭击人马的事时有发生,有的再也不能回去……大家祈求上天保佑外出做生意的人一路顺风,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于是,大家就开始做圆饼茶。

那“七子饼”茶是如何而来?又如何得名的呢?

当时,社会上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易武同昌号老黄家生得七个儿子,全家很高兴,认为生意有了继承人。就把原来的圆饼茶做成七饼,一个儿子一饼,合起来七饼为一筒,一饼七两,七饼四斤九两。黄家认为:“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意在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合家欢乐。

易武其他茶号的庄主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七子饼”是做茶叶生意人的荣耀,就提出要以“七子饼”的名义来做七饼为一筒的紧压茶,但黄家不同意,认为这是他家光宗耀祖的大事,别人这样做会坏了他家的风水,断了财路。其他茶号庄主很无奈,纷纷恳求同庆号庄主刘葵光(人称刘大老爷)出面,做黄家的思想工作。

当时,易武茶山同昌号、乾利贞、同庆号、同兴号“四强”鼎力,茶叶生意做得非常红火。而刘葵光因其在当地茶界有很高的声望,大家推选他当了易武石屏会馆的会长,加之他与当地土司建立了姻缘关系,同庆号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在当地名声和影响很大。刘葵光乐善好施,接济穷人,经常出资建桥梁、修医馆,免费为茶农治病送药,一生积德做好事,在当地德高望重。后来,刘葵光代表其他茶号庄主出面,做通了黄家的思想工作,用七子饼的名义做茶,与其他茶号庄主荣耀共享。

史书记载:“雍正13年清政府题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同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茶商们根据所定茶税比例规格,约定俗成,将普洱商茶统一为“七子圆”“每圆七两”的规格。

七子饼茶外形美观,酷似满月,作为普洱茶中最重要的一种品种,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享誉海内外,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

如今,在云南少数民族村寨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祝贺家合万事兴。一饼圆茶,万里情牵,一饼一寄之,茶情、乡情、家园情,普洱七子饼茶成为了人们心中梦圆美好生活的寄托……

透过岁月的沧桑痕迹,复见往昔的荣光,拜谒这个曾经被岁月打磨历尽沧桑的压茶石,易武的一切让人怀想。这种怀想又总与茶分不开。遥想当年,大批石屏人“奔茶山”,陆续迁居易武茶山,传授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与当地哈尼族、基诺族和傣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杂居,进行农耕或生产茶业,培植了易武茶山的茶林,改进了易武茶制作工艺,与普洱茶其它茶山一同生产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更新发展了普洱茶文化,并在长期共同创业中,促进了当地民族的共存和融合。

(收集整理:彭云书)

来源:勐腊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