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上武夷茶市的繁荣画卷

2024-07-20 zsdown520  14  收藏  管理

历史上的繁荣与变迁

明清时期,有“金崇安(武夷山市)、银浦城”的说法。足见当时武夷山的商贸地位之发达。当时,茶市生意兴隆繁盛,茶庄林立,茶商云集,更有“竹筏百只、船只百艘”的盛况。

关于武夷茶市的早期记载

明晚期,徐火勃在《武夷茶考》中已记载武夷茶“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此时,武夷茶已开始集市贸易。

清康熙年间,崇安县令王梓在《茶说》中描述茶市:“即邻邑近多栽植,运至山中及星村墟市贾售,皆冒充武夷。”

清雍正年间,崇安知县刘埥在其《片刻余闲集》中记述茶市“民间挑卖,行铺收买,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之所。”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政和知县蒋周南作“咏茶”诗:“别饶灵草产东和”“小市盈筐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才晋用怅如何。”

嘉庆十三年,《崇安县志》:“茶市之盛,星诸(注:星村)为最。初春后,筐盈于山,担属于地。”

星村

古时也称星诸。元至大四年(1311年)置巡检镇,明洪武初设巡检司,嘉靖时称星村市,清朝时曾设分县,民国时期设镇。

星村码头

明末,“环九曲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由于星村地处武夷山腹地,民众多以茶为业,星村水路可顺九曲而下,直抵建州,福州。沿九曲而上过桐木关,可直抵江南四大名镇之一的河口镇。向北有驿道,可经崇安城,过分水关,也可抵河口镇。茶汇集河口镇后,经水路南下达广州,北上达恰克图。星村茶市成为武夷山主要的茶叶集散地。由于商贾云集,繁华时星村建有五大会馆,华宇雕栋以江西会馆为最,此外还有福州、山西、广东及下府会馆。有幸保存至今是下府帮会馆,也称汀州会馆,后称“妈祖庙”,已被列为武夷山市文保单位。

星村“妈祖庙”

民国时期《崇安县新志·物产·茶》中记载:

“清初本县茶市在下梅、星村,道、咸间下梅废而赤石兴。红茶、青茶向由山西客(俗谓之西客)至县采办,运赴关外销售。乾、嘉间售于粤东。五口通商后,则由下府、潮州、广州三帮至县采办而转售于福州、汕头、香港。岩茶多销于厦门、晋江、潮阳、汕头及南洋各岛,其用途不仅待客,且以作医疗之良剂。”

下梅

武夷山古村落,公元1694年,下梅茶商邹氏家族以茶叶起家,主要依托晋商的贸易伙伴关系,使武夷茶溯溪北上,并与山西榆次车辋的常氏晋商帮结成强大的贸易关系,每年的茶叶交易量达百余万银两。

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下梅

此外,晋商“大玉川”茶庄在武夷山自置茶山,开办茶厂七座,形成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衷干(崇安人)《茶市杂咏》中记述:

“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恣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

赤石

衷干在《茶市杂咏》记述:“清初茶市,以下梅为盛,星村次之,福州通商后,始由下梅迁赤石,商贾云集,颇称繁盛”。据说昔日的赤石(有青茶号60余家),星村(有红茶号50余家),茶庄林立,茶商云集,茶香飘荡,茶市生意兴隆,往来船只,络绎不绝,分别被誉为“小上海”和“小苏州”,每当到了茶季,是“日有竹筏百条、船只百艘,运输茶叶”,呈现“竹筏连云上百张,一篙归去日沉西”的盛况。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五口通商,海运开禁,武夷茶经建溪顺流而下到福州口岸直接销往欧美。在这有利的条件下,赤石、星村便成为乌龙茶、红茶、绿茶的集散地。

小镇赤石,当年岩韵飘香、舟筏泊岸、灯红酒绿、行人摩肩,因此而获得“金崇安”之美誉。由此可见,当年武夷茶区以茶叶交易的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众多茶庄的设立给武夷茶市带来火爆的场面。由于武夷茶叶畅销,供不应求,闽北一带的茶叶也都集于赤石、星村,待客而沽。武夷茶市的盛况一直延至1934年,后因战乱原因,茶路堵塞而走向萧条。

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