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揽风月,杯尽各生味

2024-07-20 zsdown520  16  收藏  管理

“我们与自然环境最亲密的接触,发生在我们把它吃下去的时候。”英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在其2000年出版的畅销书《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中这样写道。

如果把这句话引申到茶上来,是最为恰当不过的。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让我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即便是我们吃的食物,想想有多少是从生产线上被各种添加后下来。唯有茶,还保持着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本真,在钢筋、水泥、玻璃与汽车尾气间,将大自然的原味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普洱茶,裹挟着澜沧江两岸莽莽群山间的清风明月、阳光雨露、晨雾暮云、花木芬芳,通过一杯浅浅的茶汤将整个大自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种人与大自然最亲密的接触,不仅让粗枝大叶的普洱茶显得特立独行,也让普洱茶成了所有茶类的终结者。从喝茶的习惯看,许多普洱茶友都有这样的感喟,六大茶类中不管以前习惯喝的是何种茶,一旦喝上普洱茶以后,其他茶类就很难再喝回去了。也因此,普洱茶客间悄然流传着一句话:“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普洱。”

没有过类似从其他茶类转过来的经历,所以我无法体会到“很难再喝回去”的窘境。但对于从小喝滇青、滇绿长大,后来又自然而然喝上普洱茶的我来说,日常饮用中能接受的茶只有一种,那就是普洱茶。也曾尝试着喝各种茶,但身体里早已经到处都是普洱茶的基因,喝下去后不是不过瘾就是身体不适,能接受的大概只有武夷岩茶。所以许多时候,对于其他茶仅限于浅尝辄止。

普洱茶这种特立独行的个性,是由澜沧江中下游特殊的地理、气候、自然生态和区域环境造就的。横断山脉阻断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使滇西南从远古时期,气候都是最适合亚热带植物生长的大温室,为茶科植物的诞生演化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成了世界茶树起源与进化的中心地带。

在延绵不绝的横断山脉的庇护下,滇西南地区成了大地母亲最为眷顾的宠儿。西部不太远的地方是印度洋的孟加拉湾,东部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西面来风温暖湿润,东面来风湿润温暖。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不仅隔断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同时在这一带形成了巨大的负压带。再加上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的“水汽通道”作用,犹如两台巨大的“加湿器”,把一个“舌状温湿带”向北拉动了足足4-7个纬度,生生把亚热带山地气候改变得具有热带气候特征,使这一地带全年四季如春、风调雨顺。

矗立的高山、深邃的谷壑,又将这片土地分割成一个个相互贯通又相互独立的小区域,给普洱茶带来了丰富的风味。普洱茶产区充沛的阳光照射、丰富的植物群落、优越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山川地理、特殊的制作工艺,让普洱茶在充满阳光味道的同时,也饱含着澎湃的自然气息。

阳光味道和自然气息的融合,让普洱茶或刚中带柔,或柔中带刚,或刚柔并济,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品饮感受。再加上大叶种茶叶片大而肥厚,内涵物质丰富,制成的普洱茶口感丰富,渗透力顺畅,滋味细腻绵长,香气深沉而厚重。

丰富性是普洱茶最为突出的个性,这不仅体现在普洱茶的树龄、山头、香气、滋味,还体现在普洱茶的不同形态、不同玩法和不断变化上。对于许多茶类来说,只有一种做法也只有一种风味。比如,龙井茶讲究飘逸清爽,武夷岩茶注重焙火功夫,正山小种要的是熏香红浓,福鼎白茶取的是清雅秀丽……诸多茶虽然各具特色,但风味整体上都偏向单一,评判的标准无非是品质的优劣罢了。

普洱茶却是包罗万象的,有生茶、熟茶之分,有新茶、中期茶、老茶之别,有古树纯料有拼配有山头,有饼砖沱和散茶等不同形态……单是一个山头古树滋味就千变万化,加上生熟、加上拼配、加上仓储,普洱茶呈现给我们是一个味觉世界,足可以满足每个人的味蕾。

更重要的是,普洱茶是一个时刻都在变化的生命体。在时间的陪伴下,新的生命体逐渐向仓储中的中期茶、老茶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富含益生菌、微量元素和多种活性物质的普洱茶,无论香气、滋味、口感还是健康价值都得以蜕变和升华,给我们带来未知中的期待,以及期待中的惊喜。

绿茶喝的是鲜嫩鲜香,普洱茶喝的则是成长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茶从浓到淡、从好到坏,普洱茶的变化则像抛物线一样,从弱到强,从单纯到饱满,从青涩到张扬,从张扬到沉稳,从沉稳到平和。

普洱揽风月,杯尽各生味。普洱茶里蓄满整个云南的自然滋味,从清风明月到阳光雨露,从晨雾暮云到花木芬芳。百般滋味、万番风味,足以穷尽一生细细品味。懵懂青涩的少年、青春张扬的青年、沉稳持重的中年、睿智内敛的老者……不同的人,都能从一盏普洱茶汤中感受到不同的滋味,照见不同的自己。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