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重于“品”

2020-03-28 zsdown520  490  收藏  管理
普洱茶

古人饮茶重于“品字”。至今,较文雅的说法,仍称“品茗”。品字的意义很深,既有仔细欣赏,也有鉴别优劣之意。

我国古代,斗茶(又称茗战)之风很盛,可见对品茶是很讲究的。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曾讲到当时朝野之人“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

单从欣赏这方面讲,古人认为品茶除了要求茶本身的优质外,还要注意到所用的水、火、茶具,甚至饮茶的环境。因此,自古有“煎茶四要”、“识茶三要”的经验,这在古诗文中,也有很多的记载。例如,“远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识银茶”,“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艳潋。当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品尝一杯名茶,使人精神清爽,情趣盎然,确具有十分诱人的魅力。但是,要如何“品”,尤其是如何鉴别,这是个相当专门的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楚。有的人认为芽叶越细越好,有的人认为茶越香越好;入口的感觉,或喜其鲜爽,或喜其甘润;有的首重于外形美,有的偏重其内质,不一而足。其实,对茶的品尝就好像美味珍肴一样,各人的口味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在信阳一带,一般人要求茶叶具有香郁、味浓、饮后回甘生津的特点;而江南一带,大多不习惯气味浓厚的茶,而要求形色双全,气味清鲜。因此,不同地区品茶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品茶总还是有几条共同的标准。譬如说“干看外形,湿评内质”,所谓内质,大略就是入目而知其色,入鼻而闻其香,入口而尝其味这三方面。

外形,是品茶的第一步。就好像看戏时的幕内倒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品茶来说,则是未尝其味,先察其形。茶的外形,着重于形状与色泽。有经验的人,单从外形,便可大略推知其内质。拿绿茶来说,凡是外形细嫩、条索紧结、色泽翠绿油润的,其香气和滋味一般都较好。反之,凡外形粗老、色泽枯暗的,其内质多较差。至其形状,各种茶都有其独特的样子。有的纤如眉,有的卷曲似螺,有的扁细挺秀如雀舌,有的挺直翠绿像松针,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每种茶要符合其应有的外形标准。此外,还要察其净度与干香,不可有烟、霉、酸、馊等现象。

色泽,有干湿之异。干品的色泽在于看外形时鉴别,湿的色泽就是汤色,主要从色度、亮度两方面进行评价。绿茶的颜色,主要由黄酮类色素或叶绿素组成,以嫩绿、清沏为上,以深黄、泛红或暗浊为差。汤色的好坏,不但决定茶叶内质的优劣,而且受到鲜叶的保管、加工及成品的贮藏的影响。例如,绿茶条青不足,汤色变深或带红;陈茶、霉茶或干燥过火,汤色均变暗浊。

香气,也有干、湿之分,又有温嗅、冷嗅之别。一杯在手,尚未知味,三受其香,故有“香气袭人”之说。据研究,茶香的原成分有五十多种,大部分是醇类物质,经过加工处理,又衍生出更多的香来,例如各种花香、果香以及青香、板栗香等。温嗅,可以辨香之高低(浓度);冷嗅,可以较香之长短(持久性)。茶香,除了要具备品种特色外,以高、长、鲜、爽为上。

滋味,是品茶的关键。滋味与香味,占品茶的大半,而且两者又有一定的关系,故可合称为“气味”,这是与中药的理论完全一致的(一般称“四气五味”)。茶的滋味,是由茶汤中某种成分刺激舌上味蕾的结果。例如:苦、涩是儿茶素,甜是糖类,鲜是氨基酸等。一般说,“味馨可口,醇如鲜爽”者必是上品茶;虽苦涩而仍醇,或苦后回甘,亦是佳茶;如系苦涩不堪,或霉、焦、酸、败,必系劣品无疑。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