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茶存储不关风月只存真

2020-03-12 zsdown520  811  收藏  管理
普洱茶

今天我们讲宋茶的存储,也是上半部最后一篇,下半部要讲怎么喝茶和玩茶。

我们今天把茶看成是快速消费品,对茶的存放不太重视。即便是老普洱茶、老白茶已经价格相当不菲,可是究竟怎样存茶,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我们说存茶存的怎么样,还是看你的见地在哪里。茶叶的存储,我们可以说,“存茶”,我们现在大部分也是这样说,存储,存放等等。这说明我们的理解是把茶放在那里保存,不要变质了。

我们也可以说“藏茶”,这个对茶的看法又不一样了,我们希望她的精华不要流失了,所以用一个“藏”字,有一个蕴含的意味。

我们还可以说“养茶”,这个就又上了一个台阶,那茶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我们要看她自身的变化,而不仅仅是保守的留住原来的东西。

其实,普洱茶应该算是养茶,而不是藏茶,这个字搞清楚了,你对普洱茶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我们还是说宋茶,宋茶基本上是“藏”,因为基本工作都在加工工艺里做过了,这个是宋茶的一个特质。也有一小部分“养”,我们一一来谈。谈之前,我们还是要看看宋之前的传统。

中国现存最早的藏茶器据说是这个家伙

一个写着“茶”字的青瓷罐,这个是汉末三国的东西。看起来这个东西应该是吊起来的,这倒是符合藏茶的原理。早期茶器的实物非常少,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晰,东汉四系罐类似这个的也有一些,但是既然这个东西写了“茶”字,专家还是认为是藏茶的,所以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从《茶经》和其他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唐代藏茶最主要是纸和丝织品,《茶经》里面提过用厚的剡藤纸来装刚炙过的茶,或者烤的时候就装在纸袋里,那平时也有用纸来装茶的。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大家比较熟悉:“白绢斜封三道印”,这个就是用绢了。不管是纸,还是丝织品,如果是送人,那还要封题。杨嗣复《谢寄新茶》:“石上生芽二月中,蒙山顾渚莫争雄。封题寄与杨司马,应为前衔是相公。”

这个其实是属于外包装了,有点像现在装一桶普洱茶七子饼的东西,所以专家也认为装的是饼茶。但是装茶的时候里面应该有绢或者别的东西垫着。这是皇家的东西,老百姓用不上。

除此之外,讲究的还可以用合(盒),这个可能是装茶粉,也可能装茶饼。

卢纶《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二舅》诗:“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这个用的是玉合,没那么大,只能装半饼了。贵重的茶合,除了玉合,也还可以用金银器,而且这个玉合也未必是玉,也可以是如玉的瓷器。

那如果相对普通一点,也可以用陶器。韩琬《御史台记》:“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御史躬亲监启,故谓之御史台茶瓶”。

诗僧齐己有:“高人爱惜藏岩里,白甀封题寄火前”的句子,这个说的也是陶罐,和诗的格调比较搭,有山野气息。

宋代延续了唐代的传统,但是也有变化在里面。比较重要的是大量的使用蒻叶。蔡襄《茶录》:“茶宜蒻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蒻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以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这里面说的是用蒻叶包裹来焙火,其实平时很多茶也是用蒻叶来包装的。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建安太守急寄我,香蒻包裹封题斜”,是说在寄送过程中就是用蒻来包裹的。

蒻叶指的是香蒲叶,也有写“箬”。陆游《初春书怀七首其四》:“箬护新茶带胯方”,这个“箬”也可能指箬竹的叶子,毕竟竹字头和草字头是不同的,未必是一种东西。当然使用过程中也可能是混用。

无论是香蒲还是箬竹叶,都有共同特点,微有清香而不夺茶香,还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后来普洱茶的七子饼用笋壳也是类似的道理。包裹之后,外面当然还要扎一下,所以梅尧臣《次韵和再拜》说:“包以䕩蒻缠以麻”。

除了蒻叶,还可以用囊。囊在唐代就有,材料可以用纸、布、纱等等,宋代装茶比较多的是绛纱,也就是一种红色的纱,透着喜庆。用绛纱做的囊也称“绛囊”。

绛囊本来是常用的纱囊,唐代就有,不独用来装茶,不过到了宋代,很多时候绛囊指的就是装茶的纱囊了。

宋徽宗:《宫词》:“臣邻近密方宣赐,圆饼均盛小绛囊。”那这个绛囊可以是很高级的一种包装。苏颂《次韵孔学士密云龙茶》:“北焙新成圆月样,内廷初启绛囊封”。这里面说的也是贡茶。不过,绛囊大抵是从宫中到士人之中都有的包装方式。黄庭坚《奉谢刘景文送团茶》:“绛囊团团余几璧,因来送我公莫惜。”

绛囊和蒻叶这两种可以同用,比如黄庭坚《阮郎归》:“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这些说的都是礼品、商品的包装,好看,但是不太适宜长期保存。如果长期保存,需要密封。

顺便说一下,茶叶长期保存需要密封这件事,从古至今都没什么争议,一直到明清时期,锡罐、瓷瓶,都是如此。但是从普洱茶问世之后,受香港老茶楼存茶经验影响,很多人开始强调通风,这个也有很大的误解在,带来大量香气物质的流失。其实即便是不断变化的普洱茶,大的原则仍然是密封,这个有时间再详细的探讨。

蔡襄《茶录》:“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蒻,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这个说了密封,外面用蒻叶包裹,再放在茶笼里,那我们就知道,这个茶笼里面也是用蒻叶的。这句也有断句成“以蒻笼盛之”,也说得通,但是从当时通用的做法来看,应该是先包蒻,再放在笼或其他器皿中。

宋徽宗《大观茶论》讲的明白:“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阴润勿开,如此终年再焙,色常如新。”漆器的密封性本来很不错,那放进去之后,口沿还要做密封处理,这样密封效果就有保障了。阴润勿开是怕湿气进入,然后差不多一年焙一次,和新茶差别不大。

这种装茶的盒子,也被称为茶奁。袁说友《遗建茶于惠老》:“东入吴中晚,团龙第一奁”。陈著《次韵鹿苑寺一览阁主岳松涧送茶》:“鹿苑书来字字香,满奁雀舌饷新尝”。那这个除了装饼茶,也有可能装的是草茶。

像这个日本的《罗汉图》,桌子上的就是漆茶奁了。漆器在宋代来说,也比较常见,民间也是可以用的。

当然这个奁未必是漆器,也可以是其他材质,比如缃奁。黄庭坚《谢送碾赐壑源拣芽》:“壑源包贡第一春,缃奁碾香供玉食。”葛立方《次韵施予善谢茶》:“缃奁香叶裹新英,分与骚人取次烹”。缃指的是淡黄色,这个一般是用帛做的。

有时候也称“箧”,大抵是差不多的东西。梅尧臣《晏成续(夏校:当作绩)太祝遗双井茶五品茶具四枚近诗六十篇因以为谢》:“远走犀兵至蓬巷,青蒻出箧封题加。”这也说明,盒子里面还需要加蒻叶。类似还有郭印《茶诗一首用南伯建除体》:“满箧龙团重绝品,平视紫笋难为同”。

和前代一样,银器也是可以的。周必大《七月十五日邦衡用前韵送薰衣香二贴次韵为谢(己丑)》:天香犹带曳裙霞,银合行参到阙茶。这个在其自注里解释:“召用两府将到阙,中使赐银合茶药及香。”

除了上面这些,当然还少不了陶瓷。杨万里《谢岳大用提举郎中寄茶果药物三首其一日铸茶》:“瓷瓶蜡纸印丹砂,日铸春风出使家。”,周必大《胡邦衡生日以诗送北苑八銙日注二瓶》:“尚书八饼分闽焙,主簿双瓶拣越芽”。

除了瓶,还有罂。梅尧臣《谢人惠茶》:“采芽几日始能就,碾月一罂初寄来”,这就是用茶罂装茶,而且装的是碾好的茶。其实像罂、瓶这类器物,因为腹大口小,装的大多是茶粉,装饼茶多有不便。当然,茶粉对密封的要求要远高于茶饼,用这类器物装也更有优势。

类似也可以称“缶”。张磁《许深父送日铸茶》:“瓷缶秘香蒙翠箬,蜡封承印湿丹砂。”我们还可以看出,这类器皿长期存放的话,不仅表面有箬叶蒙着,还需要有蜡封,然后再加以朱砂印信。这种蜡封的做法,在当时也很常见,有封酒的,封花的,封水果的,总而言之是防止接触空气氧化。

这类“罂”或“缶”后来传入日本,就是所谓的“茶入”。日本存世早期的“茶入”和洪塘窑的特征比较吻合,很可能就是那边出的。后面也有赣州窑的。

宋代洪塘窑茶入

新安沉船出土茶入,左边为福建洪塘窑,右边是江西赣州窑。

当然,这些东西在日本用法和宋代是一样的,都是装茶粉的。在追求名物的时代,茶入在日本茶道中相当重要,这个就不多说了。

除了陶瓷,也有银质的。

这种荷叶盖造型的在宋代作茶罐的瓷器非常多,那这个银罐很可能也是装茶粉的。

差不多各种材质和形式介绍了一下,那如果要问哪种材质是最好的呢?非金银,非陶瓷,非漆器,也不是织物。而是“茶”!

什么意思?大量存茶的人会有体会,在一个堆放许多茶的仓库里面,最核心位置的茶最好,甚至外面有任何干扰也没关系。香港的有些老仓,大量的堆放普洱茶,外面的品质下降很多,甚至有些变质,但是如果是紧密堆在一起的,那中间位置的茶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甚至比你单纯调整仓库温湿度存出来的还要好。这个就是存茶的高境界“以茶养茶”。

这个道理也好理解,无论什么材质,都不如茶更适宜茶,不是吗?何况茶本身就可以调节温湿,凝聚有益物质。当然,这个有代价,外面的茶还是会受损失。

这个情况很多藏茶人并不了解,那宋朝人知道吗?当然知道啦。

欧阳修《归田录》:“自景佑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那我们知道,这一二两的双井白芽,是用十几斤普通茶来养的,不可谓不奢侈。虽然是草茶,那也是草茶中的魁首,秒杀日注。所以欧阳修《双井茶》也说:“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饼茶的一个优势,就是便于保存和运输。草茶在民间随便喝喝倒也罢了,如果要是追求极致的品质,那保存和运输是相当不容易的。

另外还有一大类养茶的东西是茶焙,是以温温的灰烬来保持茶的温度和干燥,当然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来焙火。唐代的焙是焙火的,育是养茶的,这个宋代有点不一样。总的来说,这个比较麻烦,偶尔用可以,不太适合长期使用,长期来说必然还是会带来物质流失和品质下降。所以蔡襄说,茶离开焙,还是要密封。

讲宋茶本来想几篇结束,不想啰里啰嗦搞了这么长,骗稿费的节奏。上半部分先到这里,等有时间的时候,再来说说宋人怎么点茶、玩茶、品茶。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