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书坛第一人

2020-04-23 zsdown520  404  收藏  管理
清代晚期,碑学大兴,几乎独霸书坛,宗法北碑者尤多,一时名家辈出,真、草、隶、篆,诸体各呈新意。其间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最负盛名,然而对后世影响亦很大。何绍基“开光、宣以来书派”,被誉为“晚清书坛第一人”。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叟。是晚清著名书法家,书法早年学颜真卿,“悬腕作藏锋书,日课五百字,大如碗”(《清稗类钞》)。后宗碑版,上自周泰两汉古籀家,下至六朝南北碑,无所不习,尤得力于《礼器碑》、《张迁碑》和《张黑女墓志》。60岁方始写篆、隶。他兼工篆、隶、楷、行四体。最精楷书。自述:“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融碑帖于一炉,自创一体,人称“何体”。他的执笔方法迥异常人,在跋《张黑女墓志》时曾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也”。(《东洲草堂金石跋》)这种回腕法,即是高悬臂肘,臂与腕平,然后迥腕,做到通身力到,腕平锋正。这种执笔方法虽然十分吃力,但是保持了中锋入纸,又略带战掣,避免了一味平直光润,回转自然带有篆意,又很拙朴有力,免于流滑,形成奇崛生动的特殊效果。

何绍基用高难度的迥腕法力取北碑,把刚劲雄拙的北碑糅合在迥腕的线条中,使这种线条在迥腕的中锋中造出直中成曲的立体感,这种刚柔互见的技法独辟蹊径。

唐代以来,学颜者不绝如缕,能从颜体中出新意者寥若晨星,清初的张照,清晚的钱澧,翁同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何绍基则成为清代学颜出颜的第一人。何绍基的书法“是以灵动之笔,作严正之书,故能朴而不拘,奇而不怪,雄逸而不轻飘”。何绍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的博学宏取与精论深究的修养,造就了他高人的意识与胸怀,是他成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曾国藩曾说:“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横推《游白水山佛迹岩》纸本,横212、纵100厘米。“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于汤泉,唏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看与却行,以与客语,不觉至水北,荔枝浦上,晚日葱茏,竹阴萧然,时荔子如黄实矣”。落款署“道州何绍基”。钤朱文印“何绍基印”,白文印“子贞”。此横推,是何氏用独特的“回腕法”书写的。虽然没有确切的年款,但是从落款“书于苏祠”的题记来分析,可能是何绍基在咸丰二年(1852)到四川眉山监考时,在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故居,即席挥毫而留下的墨宝,时年何绍基53岁。

此横推,原为李澄波先生旧藏,李澄波,字天根,四川新津人,清拔贡生。入学双流县,故又为双流人。民国初年任《国民公报》编辑。为刘豫波先生高足弟子,曾先后在成都商业专门学校、四川女师、四川大学等校任教。精研汉学,著作较多。工书法,尤擅隶篆。1952年李澄波先生捐献给新津县文化馆,现藏于新津文管所。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