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薰炉——被改制的玉琮

2020-04-23 zsdown520  933  收藏  管理
大家知道,玉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玉礼器,对于玉琮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很多说法,对于玉琮的用途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玉琮体量较大,数量又多,流行的时间又较长,故玉琮的用途也是多样的,主要作祀地用,因为玉琮外方内圆,象征着地,故用于祀地,《周礼》有“黄琮礼地”的记载。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都证实,玉琮的另一大用途是,“琮以敛尸”,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中,有用数十件玉琮敛尸的现象。祀地、敛尸是玉琮的主要用途,也是玉琮的原生功能,即玉琮琢制的主要目的,在人间是为了用于祭祀,在阴间可用于敛尸。玉琮在人间、阴间都发挥了作用,这在古文化器物中是罕见的,因而更具神秘意义。

新石器时代至周代,是玉琮的生产时期,玉琮主要用于礼仪、丧葬;东周以后,礼崩乐坏,玉琮基本上不再生产了,很少用于祭地了,进入了收藏时期。此时玉琮由于脱离了原有的文化背景,因而其用途也发生了变化,明显的用途变化有三个,一是玉琮改作为玉材使用,在江苏省苏州市严山曾出土良渚文化玉琮作为春秋吴国玉器的玉材。二是作男性生殖器套用。河北省满城出土的西汉刘胜金缕玉衣上的生殖器套,是用良渚文化玉琮改制的,这是古代的“安全套”。三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玉琮被改制成玉薰炉,明显实例有两个,一件是出土玉琮,另一件是传世玉琮。

作为熏香用的玉琮,最早的见于1965年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中出土的银鹰座带盖玉琮,琮通高7.3厘米。琮为方形,琮的装置与众不同,外面光素,中间对穿圆孔。琮上面带盖,下连底座,盖、座均以银制。上盖紧扣琮口部,盖边有八个小孔,盖顶粘圆形水晶饰一枚。下承四鹰银座足,四鹰在琮的四角处,上下贯通,鹰振翅欲飞,神态生动。座四边还有精美的几何形图案刻纹,纹样精美。

玉琮虽出在西汉墓中,但从琮本身和上盖下座看,琮本身不是西汉时期的遗物,玉琮的年代远远早于墓葬的年代,琮应是墓主人的一件收藏品。从玉琮演变的规律看,光素无纹的方形琮,是典型的西周时期的玉琮风格,故此琮应是西周玉礼器。琮上下的盖与座时代应稍后,从鹰的造型及周边的刻纹看,应是战国时期的风格,也就是说,琮的盖与座是在战国时期加配的。打开琮的盖子,里面有烟薰的痕迹,可以看出,琮加盖后,琮的用途也发生了变化,成为地地道道的玉薰炉,这已脱离了玉琮的原始功能。

玉琮改作成玉薰炉,传世玉器中可举出南京博物院的内加铜胆玉琮,高17.3厘米。琮外方内圆,身分两节,貌似高古样式,又不尽然,实为一件改动过的玉琮。玉琮色泽发黄红,玉质较熟,表明玉料有相当年份。琮外面的分节、纹样,粗看有良渚遗风,细辨大相径庭,应为后加纹,也就是古玩界俗称的“老玉新工”。那么,此琮老到何时新在哪里﹖从琮的形状和玉的沁泽看,此琮可能是西周素面高琮,约在乾隆时期,在一片改制古玉的热潮中,在琮的外面分节加纹,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不伦不类的样子。乾隆时期人们并不知道琮作何用,看到其可爱的样子,就在内加一铜胆,于是玉琮就成了玉薰炉。铜胆呈圆形,下面封口,上面开六个小孔,便于熏香。

由玉琮改制成玉薰炉,玉琮原有的外形基本没有改变,但在局部作了修改,或是上加盖,下加座,或是中孔加内胆,以满足熏香的使用功能。由此可见,玉琮作熏香用的玉炉,是玉琮的改制功用,已脱离了玉琮远古时期的文化意义。

从玉琮改制成玉熏炉,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重要的礼器,一旦离开了其文化背景,其文化价值也就大打折扣,生产时的使用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起是它的改制功用,也就是它的派生功能。改制时会对原有的器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搞得面目全非,或不伦不类。所以,古物最重要的是应当加以珍藏,而不是动手动脚,“古为今用。”

大家知道,玉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玉礼器,对于玉琮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很多说法,对于玉琮的用途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玉琮体量较大,数量又多,流行的时间又较长,故玉琮的用途也是多样的,主要作祀地用,因为玉琮外方内圆,象征着地,故用于祀地,《周礼》有“黄琮礼地”的记载。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都证实,玉琮的另一大用途是,“琮以敛尸”,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中,有用数十件玉琮敛尸的现象。祀地、敛尸是玉琮的主要用途,也是玉琮的原生功能,即玉琮琢制的主要目的,在人间是为了用于祭祀,在阴间可用于敛尸。玉琮在人间、阴间都发挥了作用,这在古文化器物中是罕见的,因而更具神秘意义。

新石器时代至周代,是玉琮的生产时期,玉琮主要用于礼仪、丧葬;东周以后,礼崩乐坏,玉琮基本上不再生产了,很少用于祭地了,进入了收藏时期。此时玉琮由于脱离了原有的文化背景,因而其用途也发生了变化,明显的用途变化有三个,一是玉琮改作为玉材使用,在江苏省苏州市严山曾出土良渚文化玉琮作为春秋吴国玉器的玉材。二是作男性生殖器套用。河北省满城出土的西汉刘胜金缕玉衣上的生殖器套,是用良渚文化玉琮改制的,这是古代的“安全套”。三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玉琮被改制成玉薰炉,明显实例有两个,一件是出土玉琮,另一件是传世玉琮。

作为熏香用的玉琮,最早的见于1965年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中出土的银鹰座带盖玉琮,琮通高7.3厘米。琮为方形,琮的装置与众不同,外面光素,中间对穿圆孔。琮上面带盖,下连底座,盖、座均以银制。上盖紧扣琮口部,盖边有八个小孔,盖顶粘圆形水晶饰一枚。下承四鹰银座足,四鹰在琮的四角处,上下贯通,鹰振翅欲飞,神态生动。座四边还有精美的几何形图案刻纹,纹样精美。

玉琮虽出在西汉墓中,但从琮本身和上盖下座看,琮本身不是西汉时期的遗物,玉琮的年代远远早于墓葬的年代,琮应是墓主人的一件收藏品。从玉琮演变的规律看,光素无纹的方形琮,是典型的西周时期的玉琮风格,故此琮应是西周玉礼器。琮上下的盖与座时代应稍后,从鹰的造型及周边的刻纹看,应是战国时期的风格,也就是说,琮的盖与座是在战国时期加配的。打开琮的盖子,里面有烟薰的痕迹,可以看出,琮加盖后,琮的用途也发生了变化,成为地地道道的玉薰炉,这已脱离了玉琮的原始功能。

玉琮改作成玉薰炉,传世玉器中可举出南京博物院的内加铜胆玉琮,高17.3厘米。琮外方内圆,身分两节,貌似高古样式,又不尽然,实为一件改动过的玉琮。玉琮色泽发黄红,玉质较熟,表明玉料有相当年份。琮外面的分节、纹样,粗看有良渚遗风,细辨大相径庭,应为后加纹,也就是古玩界俗称的“老玉新工”。那么,此琮老到何时新在哪里﹖从琮的形状和玉的沁泽看,此琮可能是西周素面高琮,约在乾隆时期,在一片改制古玉的热潮中,在琮的外面分节加纹,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不伦不类的样子。乾隆时期人们并不知道琮作何用,看到其可爱的样子,就在内加一铜胆,于是玉琮就成了玉薰炉。铜胆呈圆形,下面封口,上面开六个小孔,便于熏香。

由玉琮改制成玉薰炉,玉琮原有的外形基本没有改变,但在局部作了修改,或是上加盖,下加座,或是中孔加内胆,以满足熏香的使用功能。由此可见,玉琮作熏香用的玉炉,是玉琮的改制功用,已脱离了玉琮远古时期的文化意义。

从玉琮改制成玉熏炉,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重要的礼器,一旦离开了其文化背景,其文化价值也就大打折扣,生产时的使用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起是它的改制功用,也就是它的派生功能。改制时会对原有的器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搞得面目全非,或不伦不类。所以,古物最重要的是应当加以珍藏,而不是动手动脚,“古为今用。”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