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礼玉论”(八)

2020-04-23 zsdown520  1109  收藏  管理
⑧嵌用玉器

所谓嵌用玉器是作为配件镶嵌在其他器具上的玉器,它一般不作为单独的器皿来使用。我国古代有很多器具都是用玉件来进行镶嵌装饰。一来是为了求美观提身价,二来是为了通神灵求吉祥。早在远古时代,已有镶嵌绿松石的器具出现。及至周代,嵌玉风气已很盛行,嵌玉器具的品种也比较多。其中列人典章的品种有食器类的玉爵、玉豆、玉浅;有家具类的玉几;有舆服类的玉格和职官服饰;也有祭祀用品类的玉场、裸圭等。此外尚有不列人典章类的军械器具,如用玉石作装饰的刀、弓、杖、矛之类以及镶嵌于宝剑上的提、琅、隧、班四大玉器等等。嵌用玉器是我国玉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自先秦以后,累经数千年之久,玉石镶嵌制品层出不穷。即如今曰的玉石盆景、嵌玉漆器之类,也不能不承认出自此源。在国内外呼声甚高的扬州漆器就有一个古老的品种,行内人称之为“周铸”,意即周代制造,是一个漆、玉结合得非常完美的镶嵌产品。

关于食器类的嵌玉漆器,《礼记•明堂位》有这么一段文字:“灌用玉摄大圭,荐用玉豆雕要,爵用玉残仍雕,加以璧散璧角院族。”这句话中提到的主要器皿几乎都是嵌玉食器,讲的是行灌礼时必须使用的器具。“灌”乃渚塑酒祭山神,这在前文已有详述。“荐”是以物品祭祀神灵的意思,相当于“敬”。玉豆是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用来盛放食物的一种器皿,常用以盛放肉酱一类的食物。豆的上部像一个浅口的盆子,中部是支撑的高脚,有把,留足底,大多数还有盖子。玉豆或全为玉制,或以木制。以木制的豆在其周围亦镶嵌有小玉饰。爵在这里是酒具。爵的起源是取用动物的角作主体,让大头朝上、尖头朝下,再绑上三条小木棍做腿,这是最早的爵。所谓“爵,亦角之演化也”。后来发展为刻本为爵,嵌之以玉,这便是饰玉之酒具,应是相当高贵的。戏是玉制酒杯亦或木制嵌玉酒杯。这段文字的意思是:祭祀山神地神浇灌但酒的器具,必用大圭作柄的玉被。敬供食品必用玉豆或竹雕的宪,盛放牺牲的案桌必用株族。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大略看出古代祭祀用具和饮食用器中嵌用玉器的风貌。

关于家具类的嵌玉制品,“三礼”中亦有琮迹可寻。《礼记•大宰之职》曰:’‘享先玉亦如之,赞玉几玉爵。”这是在说祭祀先玉时,必须用玉几做供桌,用玉爵敬酒。玉凡是用玉石镶嵌的小桌子,平素供天子凭靠休息,祭祀时用它陈放祭品、完全可以想象,凭案几之大,不太可能全用玉制,所谓玉几当是嵌玉用具无疑。从“三礼”典章的文字中,亦可以看出,玉几是宫廷的专用家具。

关于舆服类的嵌用玉器,“三礼”主要讲的是玉格。至于职官服饰中的玉石镶嵌,实际上已属于服饰类或首饰类玉器了,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采用玉石镶嵌的工艺手法,比如青铜镶玉带钩就是一个很实用的例子。《礼记•巾车》曰:“玉之五辂,一日玉辖。”帝玉所专用的乘舆称之为格。所谓五籍之说是分别以不同的工艺材料装饰成五种不同的车子。这五种不同的材料按“三礼”的规定是玉、金、象、革、木。其中以玉石镶嵌的座车最为珍贵。这种车子一般都是在车辕、轴端以及外表的主要部位嵌上雕琢的玉石,亦通称为大盛。在军械兵器嵌玉也是一种通常的做法,这种东西主要做仪仗之用。

总之,嵌用玉器涉及的面比较广。

⑨乐用玉器

乐用玉器是指在礼乐之中所使用的玉制品。古者以礼乐治天下者为有道之国,由此可见不仅礼为治国之典章,乐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孔子定“六经”,“乐经”是其中之一,可惜于秦时焚毁殆尽。玉器在古礼乐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音乐中用。用玉石琢制成乐器,此之谓玉声。《礼记•明堂位第十四》讲到成玉即位以后因感戴周公功德,封之于曲阜,命鲁公世世以礼乐身巳之。这礼乐之中就有“拘搏玉磐”之说。批搏是古代的一种形如小鼓的打击乐器,玉磐便是典型的礼用乐器了。其二是在歌舞中用。《礼记•明堂位》描绘这祭祀周公的礼乐歌舞道:“升歌青庙,下管象,未干玉戚,冕而舞大武……”这段话说的是用歌舞的形式献媚于神灵的情景。你看,当歌舞乐玉升坐于清庙之堂时,堂下的乐师们以管乐吹奏起象武之章,武舞者手执赤盾和干戚,身着表冕,更随着乐曲的节奏跳起了舞蹈,动作刚健有力,场面甚为壮阔。这是一幅宗教色彩相当浓烈的歌舞祭神画卷。在这个场景中,乐人手执的于感便是用玉琢磨成的斧,它根本不是砍杀之器,而只是礼乐道具。固然戚可以划归为玉兵类器具,但在这里的用途显示,它只是一件乐用玉器。

⑩食用玉器

食用玉器就是供人吃的玉,严格来讲它可以称为玉,但不能称为器。《周礼•玉府》讲到辞玉则共食玉。”“齐’即“斋”。说是在君玉斋戒之曰,白玉府供给食用之玉,这说明食玉也是周朝的礼仪内容之一。食玉究竟是什么东西?按古籍所记载的内容来看,有玉屑、玉浆、玉糜等等。当然,这些东西其实非常人可食。斋成也是一种带政治色彩的宗教活动。斋戒食玉跟后人以玉为矿物类中药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码事。服食玉石以求神,在现在看来是荒唐的事,但在当时确实是存在的。

(4)“三礼玉论”中之用玉规矩

“三礼玉论”的主要内容,除了管玉的职能机构、古代玉器的形制及意义、古玉的各种不同用途而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用玉规矩。我们可以想见,在三代之时,玉是重要的政治用品,代表着天地人神,具有崇高的地位。那么,古人在使用玉器的时候,一定是非常严肃,不能有丝毫的轻率亵读之举。而且,大凡使用玉器的礼仪,一定是非常庄重的场所,人们以凝重的心情奉玉为神灵,也自然会有一个共同遵守的现矩,关于这个用玉的规矩,将“三礼玉论”的有关文字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鉴玉尚质。凡是在礼的规定之中所使用的玉器,所着重的是玉的质地和造型寓意,就是说要突出玉的美质和形意。要达到这一要玉器的表面就必须朴素少效,不允许雕刻繁得四纹样,以免影响玉质的表现和形意的表达。《礼记•礼器》;有以素为资者,无敬无文......大圭不琢......此以素为贵也。《礼记•郊特牲》大圭不琢;美其质也。意思是很明白的,在礼中所使用的玉器以质素为珍贵。代表天地神灵及率礼玉;是最崇高的玉器,向当没有纹饰。如天子所使用的大圭,在形制上是严格按照礼的要求制联。大圭的表面不需要纹样装饰,所需要突出的是玉的美质。事实上玉器的纹样变化万千,若雕刻得四好;反而影响了玉的天然美质的表现,古人对这个规律是非常注重的。在这个问题上,《周礼》也吸相同的观点:璋,邸射,素功。这里讲的素功,如就是不加雕饰朴素无华的意思。三礼所论之玉,大都遵循了这个原则。

古人崇玉以素为贵,不以纹饰为论美的标准。股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_是政治原因,当时有明敬无文的信仰。二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审囹意识。本来古人认识玉就是从被玉的美质所吸国开始的。充分利用工艺材料美的风除,最大限度外挥这个属性,是相玉理玉的重要法则。这个法则区直沿用至今曰,并成了衡量所有工艺美术品艺术质是的标准之一。

我们的祖先最早总结了这个理论,并且把这个理论用于礼器的规定标准、写进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不仅成为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二个方而是执玉尚谨,这是要求上自天子下至朝臣;凡是在执持玉器的时候,都必须神情庄严、姿势规范,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随便及不禁之态。在这方面,《礼记•曲礼》记叙了几策很有意思的规定。

其一是:“帷搏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乃吧帘,堂乃客堂,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这是对行走动作的一种规定。古者讲究礼节和仪表,君子要讲究风度。在礼仪场合,无论是在幄帝之外还是在大堂之上,都不允许快步行走。当手捧正器的时候,跨步动作必须做到稳健协调、从容不迫,否则便于礼不合,失掉规矩,同大不敬。

其二是:受珠玉者以掬,受弓箭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受是接受之意,掬乃鞠躬之态,快是抱服,挥乃挥动也,这是对接受货赐和馈赠者的一种动作规定。在接受大礼的时候,见受珠玉的人要身体前倾,作鞠躬之状,两手平举至头部以上而共承之。接受弓箭者要用双手托起施取来承接。用玉说饮酒的人要注意不能随意摆动手臂和身躯,防止产生酒杯晃荡和投酒等不告礼仪的后果。

其三是:“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挪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主器即尊者之器,这出面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最尊贵的人所使用的玉器,另一种是指话器中最尊贵的玉器这是对执持玉器的姿势及有关前进动作所做的规定。就是说,凡是在执持至伸至贵的玉器时,要以相当做重的心情和非常慎重的态度,即使要棒的压器很轻小,但执持在手时要表现得很庄重,让人觉得玉器很沉亟仿佛有不胜之容。凡是执持主器或排持币、圭、话器之时,如只需单手使用,按规定必须用左手,而不能用方于。根据国的传统观念,以左为上首,代表阳,执玉必须:最上首方为正确。当需要行走时不可大步跨越不能跑步前进,必须是不紧不慢、小步前进。当足跨出,后足立即跟,两足紧紧相连,有如车之运转,连续而不间断。这一条规定虽然并不难到,但细想起来,其减慢诚恐之状如在眼前,古人对玉的态度可谓是敬之而又慎之矣。

其四曰:“君无故玉不去身,人上无故不撤县士无故不撤军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加特殊变故,玉不能离身。大大级的官员如无特殊故,个能去掉身上的侃饰。士如无特殊变故不能去攀瑟。也就是说,是永远不能离身的。

第三个方面是用玉尚慎。一枚瑞玉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用的,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抓有规定如果用的不适当,说不定也有杀身之祸。这当中有很严格的规定。根据《礼记》的论述我们发现两个重要的区分,一个是公礼和私礼的区分,免一个是喜事和丧事的区分。

关于公礼和私礼的区分,《礼记•都特牲》一段话;朝几大夫之私见非礼也。大夫执圭而使以申对也。不敢私觐,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觐,何为手渚们庭。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二君也。

朝觐原是诸侯朝见帝玉的专之间春天刚为朝,秋天前见为“觐”。这段引文中的“时既有朝见之解,又有拜见之意。将这一段引文刚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关于测觐的规矩,大夫和拜见之事,这不减礼的范畴。大夫执夫到邦国去执行使命,以玉申信,表示执行玉命。不敢私自去行拜见之礼,是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忠心和对话候的敬意。因为如果在私宅行私下拜见之礼,那怎么能成为代表国家的大堂礼节呢?作为天子之臣下,心中只有一个国君而绝不敢有二心去做私人外交的。这是一段关于外交礼节方面的政策规定。大夫受国君之命,担任特命全权代表,执持命圭出使外域。他行觐见之礼,出示玉器,是表示代表天子的意愿。如果违反了这一条,就不是代表国命。为人之臣,应忠心耿耿,不可有二臣之心。这一条是说在执玉行礼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分寸尺度,避免引起政治上的麻烦。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礼仪之中特别着重用玉之慎。

关于喜事和丧事中两种不同用玉的区分,《礼记•檀弓》选用了一则故事来说明问题:石胎仲年,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刚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祈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手?”不沐浴佩玉。石祈子兆。卫人以电为有知也。

故事的大意是:石骆仲死了,他没有嫡亲的儿子,只有庶子六人。这就要通过占卜来确定谁可以代替嫡子的继承权。掌卜的人说:“谁沐浴佩玉,谁就可能在占卜中获得吉兆。”

于是乎有五个人都进行了沐浴并佩戴了玉饰。可石析子却说:“哪有在服亲丧期间沐浴佩玉的规矩呢?”只有他没有沐浴也没有佩玉。经过用龟甲占卜,果然是石析子获得了吉兆,得到了继承权。卫国人都说龟是有神灵先知的。其实,这并不是龟的灵验,而是关于执行礼制方面的宣传教义。在六位庶子当中,有五个人相信沐洛佩玉能得吉兆,其实他们都不合礼仪的规范,故而大错特错了。只有石祈子能知礼并切实地按礼办事,因此也只有他能享受合法的继承权。这是以礼取人、以德取人的一则典故。通观“三礼”,佩玉应总是吉祥的事情,但也得分清事理和场合,在亲丧期间佩玉是大逆不道的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