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叶延滨——说玉

2020-04-23 zsdown520  609  收藏  管理

  说到玉,一块凝脂般的玉镯,就在眼前,说是和田羊脂玉。看到它,让我想到月光,月光铺在秋天的夜晚,一层又一层,铺得久了,成了霜。那霜如此晶莹剔透,纯正的晶体,不染纤尘,仿佛真是从嫦娥那广寒宫而来,无影无踪地飘入凡世间,月色如烟,如风,如霰,也如一美人走过,留下飘渺的身影。也许玉,就是一段久远的思念,有情的思念,有泪的思念,无邪的思念,这个世界最美最纯的东西就是让你思念中觉得自己也如月光一样轻盈升华的瞬间。这瞬间真的存在过!那就是一块凝脂般的玉。  

  说到玉,这碧透如镜的一块玉,就在眼前。真是玉?不相信,但不敢说它是玻璃,因为透出那寒意,高贵得如冰山之胆。洁白得刺骨,一尘不沾,大概就是冰川孕育。所有在春天骚动的空气中,禁不住诱惑的,都化成春水,滴入山溪,汇入江河,欢腾雀跃之后,与泥沙为伍。只有这玉,冰川之灵,冰心不化,高洁如初,让人不敢久视!玉之品格,大概从那千万年的冰雪之乡,能找到缘由。 于凡世,从冰山雪峰走入温柔人间。

  说到玉,想到一部书,与玉有关的书,又不是说玉的书《石头记》,又叫《红楼梦》。我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我的童年,也是《红楼梦》尚不走红的年月,所以,《石头记》在旧书店的架子上放着,没有人问,但,旧书店的老板顽固地让《石头记》放在醒目的位置,让我纳闷了许多日子。

  《石头记》乏人问津的时候,人们也不关心玉,不佩玉,更不谈玉。“玩物丧志”,那时这四个字很有份量。肯定地说,那时候的玉也和我们共存于天地间,只是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叫“销声匿迹”。收藏者,那时候重在藏,藏而不露,秘不示人。我第一次知道玉,是上中学的时候。那天学校旁的工地,挖开了一座古墓,说是清代以前的墓,葬的是位官员。文物部门清理了墓内物件,据说最值钱的东西,是墓主人口中含的一块石头,那石头是宝贝,宝贝叫玉石!这是第一次听说玉,也第一次知道玉可以放在死人的嘴里。想到此,总感到那石头阴气逼人。直到现在,谁要说他那块玉是古玉是某朝某代的传世之物,我总难免想到那个被刨开的古墓。当然,这是“时代的印迹”,不要说一块石头了,就是千年的艺术珍品《石头记》在那个年代,不也是被看作封建社会的有毒之物嘛!好在后来毛泽东常说它的好话,说他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从中看出了不少阶级斗争的动向,于是《石头记》才变成了国家出版社限量印行的《红楼梦》。从线装影印本变成了铅字书,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取得了同样的“行头”,我于是有幸读了这部千古佳作。于是才知道,这块“石头”是真宝玉,不是假宝玉,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巅峰上,一块奇绝之玉!

  读《红楼梦》,初读无味,是因不解其味,读得多了,发现此书有玉的品格,一是“温”,二是“润”。事物都要对比地看,先看《水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刀砍人,虽讲了个痛快,却没有了思想,更少了情感,干柴烈火之“烈”,能持久否?再读《三国》,那时没有易中天帮您嚼烂掰碎的《三国》。好比进陕西饭店吃羊肉泡馍,要自己动手掰饼,有自己动手的味道。现在易中天在电视上的《三国》是机器切饼,端出来的“羊肉泡馍”是新派菜,不一样了。读《三国》比《水浒》厉害,说的是征战天下,写出来的却是阴谋与阳谋。虽然不烈了,但却“冷”!多读几遍《红楼梦》,才感到真是一部奇书,“温”情脉脉中写尽世态炎凉,“润”物无声中展露万千风情——好一块奇石宝玉啊!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风大变。如今无处不讲“收藏”,人人好像都是贾宝玉。只要是个文化人,脖子上挂玉,腰带上别玉,见面就招呼:“你看我这块是不是老货?”张开五指,掌心里还捏着一块玉。男如宝玉,姑娘呢?现在红透半边天的是“超女”了,如果贾府的闺秀们,生在今日,谁能当“超女”呢?最有可能的当然是薜宝钗,还会有问题吗?黛玉如何?她不会去凑这个热闹。她在哪儿?在家里坐着,坐着看刘心武在电视上讲“红楼梦”,她一边听一边想:“我们家没这个亲戚,他怎么什么都知道呢?”黛玉哪里晓得,这也是在玩玉呢!把玩《石头记》,好像手里捏着一块玉,越捏越“温”,越揉越“润”,感觉好极了……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