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文化论纲

2020-04-23 zsdown520  817  收藏  管理
中国玉器大约有着上万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持续不断地发展,缔造了精美绝伦、独树一帜的艺术王国。随着玉器由用于生产、装饰到登上祭坛沟通神灵、标榜尊贵而渗透到氏族群体原始集团的社会生活之后,其神秘而崇高的内涵逐渐完善,并渐趋形成广泛、系统的独立规范与形式,成为维系社会群体生存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纽带。中国玉文化由北向南出现了第一个繁荣局面,这就是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相互辉映的两大玉文化,以牛河梁积石冢和反山、瑶山祭坛墓出土的玉器为其代表。此后,龙山文化(山东、陕西,距今4550~4000年)、齐家文化由东向西又掀起一次小高潮。在玉门、阳关两关之内新石器时代至金玉并用时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和田玉玉器之后,和田玉成为帝王玉的主要选材,中国玉文化遂进入以和田玉为主体的时代,这个时代至少有三千余年之久。可知和田玉由地方玉发展为帝王玉经历了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下面拟从中国玉文化的宏观角度来谈谈有关新疆和田玉在我国玉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和田玉是中国玉的精英

  中国玉是先民从多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美石”,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这个筛选过程是极其漫长的,可以说贯穿于石器时代的始终。如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在花岗岩山坡上找到水晶以打制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西南及台湾等地的原始部落曾使用玛瑙、玉石、玉髓、水晶及透闪石的旧石器;最终形成了东北的珣玗琪、东南的瑶琨及西北的球琳等玉料的三大板块,各自独立发展成体系完备相互影响的原始玉文化。即使进入文明时代,这个筛选过程仍未完结,不过筛选的对象与形式有了很大变化,如由众多对象的筛选变成了上述三大品种的筛选,最终铸成和田玉以质地优秀一统天下的局面。古人筛选玉石的过程是在其使用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如果从工艺角度来说,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猿人采集水晶打制石器用于生产,而距今12000年的山顶洞人以白色石灰岩磨制、钻孔做成珠子串佩于少女头上或胸前,其目的已完全脱离生产而在于美化生活,是纯粹的装饰品。之后,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的玉玦、查海文化的玉玦、匕、珠等玉器出现了,这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玉器,因其工艺既有先进性,又有原始性,所以此玉玦之前尚有一个更为古老的原始工艺阶段,往前上溯一二千年不算过分,所以我们取一整数,提出万年玉器史的说法。这万年玉器史随着先民们不断筛选玉石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和田玉终于被公认为“宝玉”、“英”(玉之精华)、“天球”、“真玉”,成为帝王玉的专宠。

  这种玉石分化过程从文献记载八中亦可找到蛛丝马迹。据查,历史上被筛选过的玉料大致不下一百余种,如《山海经》记有玉、白玉的产地及玉山共155处;《康熙字典》中仅玉名就有135种,另有美玉(名)2、玉18、美玉18,总计188种,已超过《山海经》所记的玉产地数目。在筛选过程中,绝大部分已被淘汰,留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很少,只有和田玉、岫岩玉、南阳玉、翡翠等几种玉材,而后3种玉均因和田玉资源不足,才乘虚而入,得到开发。

  翡翠的情况比较特殊,从17世纪中期自云南进入京师,当时并不为土庶所认识,也不值钱,到了乾隆晚期才慢慢升值。这不是偶然的,也是经过了市场的筛选,比如水头、种、艳录是和田玉所不具备的,于是为一部分富人尤其是太太、小姐们所偏爱,终于抬高了身价,此中慈禧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翡翠的艳绿戒面、佩比宝石还要珍贵。

  我们的先民先后称和田玉为“宝玉”、“真玉”,我们今天赞其为中国玉的精英,是否基于历史癖或者保守和偏爱呢?我们已掌握了充分的史实和文献根据,如滨田耕作的《支那古玉概说》、章鸿钊的《石雕》都介绍了1862年法国德穆尔分析和田玉的报告及其矿物学特征。解放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矿厅高级工程师唐延龄、和田地质十大队陈葆章、蒋壬华同志共同撰写的《中国和田玉》专著,用地质学、矿物学充实了前人论证,提供了“和田玉为中国玉的精英也是惟一的真玉”的科学根据。如关于和田玉的结构,该书指出:

  主要是矿物粒度非常细小,一般在0.01毫米以下,粗粒透闪石极少;矿物形态主要为隐晶及微晶纤维柱状;矿物的组合排列以毛毡状结构,这是和田玉最普遍的一种结构,透闪石颗粒非常细微,粒度大小均匀,在偏光显微镜下无法分清其轮廓,犹如毛交织成的毡毯一般非常均匀地无定方向地密集分布。

  上述地质矿物学的分析对我们了解和田玉温润莹泽、坚韧细致的独特质地美及其基因是大有裨益的。

和田玉是中国帝王玉的真玉

  我国帝王玉是历史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但其渊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晚期,大致在距今6000~5000年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这时的玉器中已经出现了还没有帝王的“帝王玉”,其规模与质量均不亚于后世的帝王玉,但其不足之处则是还没有和田玉。和田玉成为帝王玉之材料似始于齐家文化至夏商,而大量出现则始见于商代妇好藏玉。此墓玉器中有一些地方玉玉器,但和田玉已成为主流。

  我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出现真玉、非真玉的界定。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玉石品种较多,帝王和王公不断地筛选品评,在他们眼中和田玉不仅有优劣之分,还必有真假之争。从文献中也可找到只鳞片爪的记载,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天子用全,上公用駹(máng音盲),侯用瓒,伯用埒。”其全、駹、瓒、埒(liè)4种玉有何不同?《说文解字》释:

  全为“纯玉也”。

  駹为“四玉一石”。

  瓒为“三玉二石”。

  埒为“玉石半,相埒也”。

  和田玉沿玉石古道开始向东运输的时间应不晚于齐家文化时期,经夏、商、西周其运输量日趋增加,充斥内廷,已成为帝王用玉,故所云“天子用全”系指帝王用玉均为优质和田玉,駹、瓒、埒应为稍次的和田玉,当然也不排除诸如珣玗琪、瑶琨以及其他地方玉。

  秦、汉、魏、晋、南北朝对玉的鉴别品评仍在继续进行,如《墨庄漫录》记载李淳风辨证真玉云:

  其色温润,常如肥物所染,敲之其声清引,若金磬之余响,绝而复起,残声远沉,徐徐方尽,此真玉也。

  李淳风所指之真玉非和田玉莫属,东北之珣玗琪并不具备上述特点。从色、质、声辨别玉之真伪,还见于《石雅》所引《拾遗记》云:

  石崇富比王家,当世珍宝奇异皆殊与异国所得,其爱婢翔凤(或作翾凤)妙别玉声,悉知其处。言西北方玉声沉重而性温润;东方南方玉声轻洁而性清凉。其言玉声轻洁者明东南方产非真玉也。

  此西北方玉古称球琳,即昆山之和田玉,应为真玉。《石雅》作者章鸿钊指明:东南方玉古名瑶琨,亦“非真玉也”。

  唐宋至明,朝廷用玉均取之于西域,或通过诸蕃进贡,或从和田采购,帝后用玉俱用和田玉,也就是真玉。但和田玉毕竟产量有限,即使朝廷用玉亦不能全用真玉和田玉,这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诏可见一斑:

  礼神以玉取精洁温润,今有司并用珉。自今礼神之器、宗庙奠玉并用真玉,诸祀用珉。如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度以取其真。

  唐玄宗重申礼伸和祭祖必用真玉,诸祀可用珉。此真玉亦为和田玉;珉为“美石次玉”,即非真玉。

  明代通过受贡和贸易的办法获得和田玉,西域贡玉的地方有火州、吐鲁番、曲先卫、撒马尔罕、别失八里、哈烈、于阗、黑娄、把丹沙、天方等处,但实际上玉产地仅有和田,邻国亦多窃取贡之。明代玉石“较古似多”,官商每年经营玉石约五千斤,故明廷用玉均取自和田,其他地方玉石一概不用。然明中期之后由于“边吏嗜贿,侵克多端”,良玉被克扣私下出售,进贡内廷者多有劣质玉。明定陵出土神宗生前所用玉器不均为优质白玉的情况即为铁证。

  清代前期由于准部割据新疆,玉路受阻,内廷玉材匮乏,治玉不多。乾隆二十五年之后回部每年贡玉四千斤,内廷玉材充实,促进治玉业发展,终于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道光以后新疆多变,玉料进入内地较少,内廷仍以乾隆时期贡玉雕琢玺印用具。张格尔之变,沙俄入侵,正常的玉石贸易遭到破坏,和田玉入关减少,价格高昂,于是岫岩玉、独山玉被起用,缓解了和田玉不足的窘状。

  1911年清帝逊位,民国成立,帝王玉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逝,和田玉作为帝王玉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结束了。

儒家的玉德观是和田玉广泛普及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

  和田玉登上帝王玉的宝座已是文明时代之初,其前玉器已经历了6000年的发展,其功能遍及祭祀神灵、标明尊卑、区分职责、殓葬尸体等等,这些非生产的社会功能无非是由“玉,神物也”的核心派生出来的,玉的神秘性驱动它步入上层建筑的若干重要领域。

  和田玉走上历史舞台时,玉的神秘性仍然笼罩着西周帝王,和田玉是王家天府守藏的对象,如天球即雍州所贡之玉如天色者,也就是和田青玉,遇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于西序,事毕收归天府贮藏。很有可能和田玉进入内府后先与华山之球、夷玉、河图等共存,不久便逐渐取代了地方玉的上述功能。这一点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儒家赋予它“德”的内涵,使和田玉获得了新生命。

  儒家将“德”与和田玉对应,提倡玉德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据史料记载,至迟在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公元前645年)便提出玉有“九德”。至春秋晚期,儒学宗师孔丘提出玉有“十一德”,将玉德的观点推向高峰。孔子的玉德是利用玉的自然表征(即玉的化学物理诸性能)形象地解释人们的品德和操行。孔子的玉德学说是答复子贡提出贵玉轻珉的问题时说的一番话,孔子曾先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接着提供出了11点儒学玉德观: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丘德与玉的比喻是否妥当今天来看已无关紧要,最重要的还是孔子把君子与玉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是君子比德于玉,要求君子要像玉那样具备十一德并付诸实施;二是君子要像玉那样品性和仪表上都要温和。二者的核心则为玉是君子的化身,君子要佩玉,无故玉不去身,这种观念促进了玉文化的发展。它的贡献就是将玉从帝王手中解脱出来,为君子所佩,使君子不忘要像玉那样温和,要像玉那样有德。

  孔丘心目中的君子并不仅仅是君王,而是与小人相对立的正派的、有教养的人,这里包括像他那般的失意小官吏和有文化的士庶人物。凡是君子都有资格佩玉,扩大了佩玉人的社会阶层,有它的进步意义。

  儒家的玉德观到了东汉又发生变化,这表现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玉”字的诠释上。他继承了孔丘的玉有德观点,并适应时代,对其十一德做了调整: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

  从此,“玉”的诠释及玉德的内涵均以上述规范而固定下来。许慎保留了孔丘玉有十一德的“仁”、“义”,将“义”提到第二位。从另一角度作了比喻,以智代知,其后之八德一概删除,新增“勇”、“絜”二德。许慎玉有五德较孔丘玉有十一德精练简明。

  孔丘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为玉注入新的内涵,是一次升华,并适应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的社会需要。到了东汉,许慎“玉,石之美,有五德”的概念使玉的内涵具有矿物、美学的和德行的3个侧面,为东汉以后的玉文化注入了新血液,使其获得了新发展,玉又有了观赏价值、装饰功能并向陈设、器用领域开拓。但许慎万万没有想到他心目中神圣的、尊贵的玉器在他死后渐变为藏品和商品,这正是近古和田玉所遭遇的严酷形势。

和田玉工艺鬼斧神工精美绝伦

  玉石工艺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使用砣机。治玉工艺主要是通过砣机来完成的,当然,切割、锼(sōu音艘)镂、抛光等非砣机工序也是不可忽视的。

  史前期的和田玉器加工工艺均借用治石工艺,如打击、磨平、钻孔等。楼兰遗址出土无孔玉斧反映史前期楼兰地区治玉工艺水平显然是不高的。甘肃齐家文化治玉工艺因器制宜,精粗咸备,从静宁玉琮来看,其工艺水平是很高的,但较龙山文化治玉水平尚有所距离。

  和田玉进入王室始于齐家文化,盛于夏商。此时的砣机已改用青铜铊子带动蘸水沙磨治玉子成器。有了良玉和利器,夏商玉器工艺的提高可能。商帝王玉重双勾,周玉用一面坡斜刀。这种工艺的改进给商周玉器带来了委婉与流畅的不同韵味。春秋玉器纤细,战国玉精致,春汉玉器简繁自如、随心所欲、无所不工,这也与钢铁铊子有关。隋唐至元的玉器生机盎然,充满画意。清代乾隆时期玉工艺集历代大成,古色古香的时令玉和仿古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自齐家文化、夏、商至清代大约四千余年,和田玉治玉中心由西向东移至中原各王都,玉工的身份由奴隶、工奴到工匠,逐渐解脱了人身束缚,成为自由的玉匠,在贡品、商品的生产中代代相传,出现许多技艺娴熟的匠师,可惜他们的名字基本没有流传下来。见诸文献的玉工仅有秦代孙寿(用蓝田玉做传国玺)、西汉丁缓(长安巧工)、五代颜规(吴越广陵王钱元〓时苏州玉工)及陆子刚4人。

  陆子刚是明代碾琢和田玉众多工匠中惟一留下名字的一位玉工,名气很高。他是嘉万时期太仓州人,是一位碾玉妙手,擅长仿古玉的碾琢。见诸文献的作品有玉簪、白玉印池、水丞、避邪、百乳白玉觯等玉器。现存陆子刚款玉器甚多,仅故宫博物院就收藏陆子刚款玉器约30件,有壶、杯、洗、盘、墨床、笔格、笔舔、磬、佩、璜、觹、〓子、带钩、簪等器。因其风格杂陈、优劣悬殊,真赝难辨。

  清代内廷雍正元年至宣统三年(1723~1911年)留下姓名的玉工有袁景邵、陈廷秀、宋仁、金振寰、周文正等50余人,大多为江南玉匠,也有少数家内玉匠。

  和田玉玉器的工艺水平是很高的,远远超过珣玗琪、瑶琨等玉器工艺。它前后经历了四千余年的漫长过程,不断地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时代风格非常鲜明,堪称巧夺天工、无与伦比。

和田玉文化中心移往中原

  已如上述,西北球琳即和田玉,产于昆仑山北坡及其甘肃、青海境内余脉。然迄今所见的史前和田玉玉器的玉材均出于昆仑山东段或甘肃境内,这是和田玉向东传播的第一步,或者这就是“玉石之路”东段的原始线路。夏、商、周三代,由甘肃再向东部的陕西、山西、河北以及河南等地继续传播。和田玉征服了东北的珣玗琪和东南的瑶琨,成为帝王玉的主要玉材。

  从已掌握的材料判断,和田白玉河、墨玉河所出子玉向东流通可能晚于东部球琳,但和田玉到达中原地区的时间至迟也不会晚于西汉。

  过去盛传巴格达舌遗址已出土过和田玉,究竟是西部和田玉(如叶尔羌玉)还是东部和田玉尚不清楚。

  上述和田玉向东、西两翼传播的过程目前因受出土资料贫乏的制约还有待日后再作研究。当今我们为什么特别重视古老的“玉石之路”的探索,希望早日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呢?其目的就在于研究和田玉玉文化的分布、传播、水平及其中心。在此仅以己见资料作出以下判断并作为本文的结语。

  1.昆仑山东部和田玉率先进入“口内”并向东继续传播;中部和田玉接踵而来,或于略晚的时候到达中原夏、商、周王室。

  2.新疆地区出土玉器和文献资料可证,西域诸国也曾有自己的玉器制造业和本地的玉文化,但其带有分散、孤立、低层次的弱点,它的强势在于控制玉石资源,作为贡品或商品输往中原,与中央政权修好,互通有无。

  3.和田玉为中原王朝所接受,被视为“真玉”,帝王用于祭祖和祀神,或佩于胸前以示尊贵。“王用全”也就是使用最优质的和田玉,最终形成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帝王玉文化、朝廷玉文化以及庶民玉文化,即中原玉文化。

  4.玉有德是儒家对和田玉的最为精辟的诠释和发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将玉与君子捆绑在一起,为玉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现实气氛。

  5.和田玉产地在昆仑山。西域诸国有机会利用和田玉琢磨玉器,有的绿洲国家(如于阗)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玉文化。虽与中央朝廷有所交流,但仍未超出地域限制,故和田玉玉文化中心在中原帝王朝廷及其都城。当然,不可忽视的是中原玉文化的玉料来自新疆和田,而在一定的时期内也接受西域玉文化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了解和田玉虽然产于昆仑山北坡,出于其谷地河流及戈壁,但其砣碾中心、文化领地以及活跃舞台却在中原。由于它的质地异常优越,远远超过其他地方玉料,成为比德之载体,亦为历朝帝王奉为真玉,终成帝王玉主流玉料。它不仅继承了东部地区出产的珣玗琪和瑶琨及其所具有的“神物”和“符瑞”的内涵和功能,又被儒家标榜为君子的化身、德的象征,规范着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艺术瑰宝和文化遗产。

  总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文明时代全过程的四千余年,和田玉压倒问世较早的珣玗琪和瑶琨等各地玉料,取得帝王玉的卓越地位,这是任何其他玉材玉器所不具备的特殊价值。它的帝王玉的美誉结束于1911年清帝逊位。1912年建立了共和制国家之后,和田玉帝王玉的丰厚历史积淀及文化遗产仍然推动它在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继续发展,至今仍然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华裔文化圈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和崇敬。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