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受沁 幻化美玉

2020-04-23 zsdown520  728  收藏  管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古玉上出现色彩斑斓的沁往往需要几百年的光阴。

玉的沁色与人为的因素关系很大,因此,人们通常会把玉之沁,理解为人为因素使然,特别是葬玉的受沁,从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受沁。

事实上,影响沁的因素,是来自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实际上,天然次生色就是一种纯自然的受沁。它的特点是外源物质浓度小,时间长,沁色比较均匀,与玉器的皮壳关系不大。笔者就玉的人为受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为受沁主要是盘沁和葬沁。盘沁,纯粹是玉与人的接触,玉的结构中沁入了人的体液、与人生活有关的物质和空气中的微量元素,这些物质或附着或包裹或化合,总之使玉质有所改变,反映在颜色上是转黄、转暗、转闷,反映在玉器表面上是皮壳感的形成。“皮壳”(包浆)是一种俗称,它是指包在玉器表面的最外层。这一层直接与空气、人体以及外界一切物质接触,因此最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一切影响玉质和颜色的物质,只要遇到皮壳,都会在皮壳上留下痕迹。大的玉件器物经常会被人擦拭冲洗,带在身上的玉件会遭汗水浸渗,摆在架子上的玉件会被灰尘所蒙或受室内烟气(熏香、香烟、炉烟)所熏……这些外源物质首先停留在玉器的表面上,与玉器表面的玉质相结合,同时表层玉质也会失水(吸附水),时间长了(大约200年以上),玉器的皮壳就会形成。就是一些并未下过土的明清玉件,玉质不错,但看起来总是与新玉器有些不同,主要反映在表面的光泽感不鲜,突出部分、薄缘周边会有颜色的转变,与整件颜色有所不同,玉质也显得不嫩、老化。要注意的是皮壳感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好的玉质因其结构细密变化较慢,需要更长的时间。再则,人们盘摸、佩带的时间长短、环境的不同也会对皮壳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上所述,人为受沁(盘沁)是因人、因玉、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一般时间需要几百年。

葬沁是玉器随人下葬之后,与墓室中的器物、环境相接触,从而使玉器受到了沁变(物质进入玉的结构,形成玉的性状改变),改变了玉器原来的质感和颜色。葬沁的形式十分丰富,原因也十分复杂,受沁的状态也千变万化,而使人们很难一下子认准和判断。

其中,葬沁玉器的色彩主要因受沁元素和矿物原理的影响,呈现出黑色、白色、红色、黄色、绿色、青色、紫色等,实际上沁色也并非单一,往往是多种颜色的混合、重叠;同时还受玉质的松密、埋葬时间的长短、环境等影响出现复杂的状况。沁的形状是自然形成的。外源物质突破玉的皮壳,经玉质疏松的地方或玉的绺裂,沿毛细状渗透四处,聚集和停留在闪石细晶纤维的空隙之间,从而改变了玉的原来色泽。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