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的金元玉器中,常见有一种雕刻禽鸟类的装饰玉,表现的题材大多为一只“小而健”的鹰在奋力追捕一只仓皇逃窜的天鹅。这种鹰学名叫作“鹘”,俗称“海东青”。因此有些学者将此类玉器定名为“鹘攫天鹅”佩。它的出现,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公元9世纪至10世纪辽朝建立后,“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且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春捺钵就是契丹族在漫长的冬天过后,开展弋猎活动的地方,而以饲养的海东青捕捉天鹅,则是弋猎的主要内容。但真正把“鹘攫天鹅”的题材表现在玉器图案上的,则是取代契丹族建立国号为金的女真族。金朝皇帝沿袭了这一习俗,只是把“春捺钵”改称为“春水”。因此,这种举世闻名的“鹘攫天鹅”佩,又被许多学者称之为“春水玉”。
金朝于公元1234年被崛起于漠北的蒙古骑兵所灭,但朝代的更迭并没有影响春水玉的进一步繁荣。由于蒙古族也是依靠狩猎维持生活,并且对“羽中虎也”的海东青喜爱有加,从而使得春水玉在元代的使用范围从漠北推向江南以及全国各地。我们从大量的传世品中可以看出金元时期的春水玉具有下列特征:1.一般用较好的白玉制成,有的上面有皮色或烤色。2.如背景饰有荷叶水草纹,则鹅颈多穿过一草茎。3.鹅的眼下有一刀弯曲的阴刻深线,将嘴部与颊部分开。翅膀中部回折成“人”字形,折槽较深;羽毛为细长的阴刻直线,个别为鳞状羽,鳞片上还有“小”字形的装饰。除此之外,这一时期鹘攫图案的玉器造型还可分为凸雕长方形、镂雕炉顶形、镂雕圆形、环托鹘捕鹅形以及带有镂雕鹘鹅图案的器柄等5种以上。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金代的春水玉。环托为椭圆形,直径近7厘米,厚2厘米,局部有黄色皮斑,环的两侧有一横穿的孔,可结扎于腰带或冠巾之上。正面镂雕一只体小勇猛的海东青俯冲而下,准备擒住一只惊慌鸣叫的天鹅。天鹅在海东青的追赶下,绝望地跳入荷花丛中,悬念迭起,生死一瞬。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春天狩猎时刚刚冰河开冻,但作者却用芦苇、枯败的荷叶等景物来渲染三秋时节的肃杀气氛。在这种艺术衬托下,鹘鹅二禽大小的互照、敏钝的较量表现得酣畅淋漓,美不胜收,却也惊心动魄。
明清以后,由于统治者缺乏弋猎的生活经验,玉工更没有见过鹘鹅搏斗的情景,故而将春水玉进行图案化的加工改造。这个时期的春水玉雕缺乏鹘鹅搏斗的紧张气氛,甚至连动物的形象特征都没有准确地掌握。失去了生活基础,影响到艺术上便是鹘攫天鹅玉徒具形骸,原有的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被观念上的寓意和形式装饰所取代,春水玉便这样逐渐地走向了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