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章材料看伪制印章

2020-04-23 zsdown520  1150  收藏  管理

印章使用的材料,历来有金、银、铜、玉、锡、铁、竹、骨、犀角、象牙以及石材等。以下着重介绍石质印章的辩识,因为明清以来流派印章的高手们多以石才制印,而市面上的伪制印章,向来也以石印的比重为最大。

石材印章的鉴别,一般有以下几个过程。

一、看印才属性。

在辩识一方印才之前,对于其出产地点和品类,首先要有一个全面的估摸,或属青田,或属寿山,或类昌化,抑或内蒙巴林等等。

一般的石质印才,总有他时代和外观上的特征的。内蒙巴林石的出现,不过是近二十年的事,因此,即使有名家印作的刻面,亦应毫不犹豫地当代篆刻家的范畴之内。在这个大前提下,来认识近代、现代以前的篆刻作品,便也有了时限和印才上的相对参照依据了。这样,在推断明代以后的篆刻作品时,我们大体可以得出其取用印材基本属于青田、寿山、昌化这三大坑口的结论了。当然,在此范围之外,偶尔也会有一些其他品类的印材(如艾叶绿、大松石、煤金石等),但这是极少数的。

所以说,我们只有从根本上确认篆刻印材的出品属性,才不致偏离进一步推敲审察对象孰真孰假、孰优孰劣的正常轨道。

二、看包浆成色。

传世印章的年代既久,在外观上必然会有一种陈旧的陈色和包浆。这种现象尤同家什日用品之类,使用五年和十年的成色就大不一样。若再使用二十年立判。印章一物,纯为把玩一用,试想在经过了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摩挲之后,将会是什么模样呢?从成色上讲,年年岁岁的日积月累,为其披上了一件称“包浆”的外衣,而这一外衣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形成的。因为时间上的长短,成色有程度上的不同。

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面对一方印章的成色一时辨别不清的话,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取出年代相近的印章实物来作一番比较,多少会有所获知的。

三、看特异表象

作伪者所使用的印章材质,一般为新材和劣作。为了在较短时间内使印材变得带有陈旧气息,即常人所说的"旧气",便生发了许多种"做旧"的手法。

印章上的"做旧",最为常见的有入土、入油和入火三种方法。

入土深埋,一任地下水土渗透进去,使印材慢慢改变质性,使原先生涩的石质,逐渐变得浑润。这个方法因短时期内不能奏效,故多已不用。

入油之法可分两项来说。入油浸泡为其一法,即将印石投入到盛有油液的器皿中,在充分吸收油液的过程中,逐渐改变石性.这个方法亦因颇费时日且效果不彰而为人所弃用.入油之法的另一项,则是文火将印材在油液中煎煮.此法使油液迅速侵入,并使原先品质较优的印石顿生华美莹透之感。

入火烩制是一种最为多见的作伪方法。这一方法在操作上并不复杂却生效明显。市肆上常有持此类印章作兜售者。入火烩制因加入墨汁,印石尽管通体上完全完全无明润可谈。但售假者却依然利用收藏者急欲购置老旧印石的心理和错觉,使这些纯以劣石制成的货色得以高价卖出,令匆匆买进的购客后悔不已。

作假印石还有一种手法,便是将印石略加温度炙烤,使之出现少许龟裂,然后浸泡于掺有颜色(一般为浅黑色、紫酱色和深黄色)的液体(水或油皆有)之中,待颜色沁入后取出,这样在作假者手中,便越是奇货可居了。

近几年来,闻说在印石材料的作假上,已经运用了空前高明的科学方法和化学手段 。其颜色之艳亮,品质之精美,完全超出了人们习惯认识和想象。如果将这些新出印材较之眼下业已司空见惯的鸡血石假章,想来一定高出许多筹数的。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