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茶仓白皮书(2015)》电子版(下篇)

2020-03-28 zsdown520  786  收藏  管理
普洱茶

2015年5月,首届东莞茶仓国际论坛在第八届东莞国际茶博会现场举行。由中国贸促会东莞市委员会、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东莞市天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老茶鬼微刊共同编著的《东莞茶仓白皮书(2015)》举行了首发式。时隔两年,老茶鬼平台刊出这本白皮书的全文,希望对业界研究东莞藏茶现象的同人有所帮助。以下正文:

目 录

第1章 东莞茶仓概述

1.茶仓起源

爱喝茶的东莞人,带动了茶市的兴起与繁荣

2.茶仓形态及规模

3.茶仓技术条件

4.东莞存茶流通问题

第2章 规模化存茶实践

1.天得茶业

领衔打造茶业仓储行业标杆

2.双陈普洱

探索普洱茶专业仓储之路

3.昌兴存茶

三旧物业改造仓储典范

4.七彩云南东莞酝化中心

会员制存茶新模式

5.岁月知味东莞仓储基地

“销老存新”良性循环格局

6.龙门茶仓

由囤茶到渠道品牌转型

第3章 存茶与市场

1.普洱茶:民间存茶传奇与辛酸

2.湖南黑茶:以旧带新迫在眉睫

3.“东莞茶仓”到底藏给谁喝?

4.东莞存茶类金融化操作

第4章 政府及部门支持

1. “东莞茶仓”将成东莞新名片

2.部门动作:做强东莞茶叶品牌

3.行业建议:可试点标准化“官仓”

4.“东莞茶仓”标准化,天得茶业率先探路

第5章 东莞存茶研究

东莞存茶模式剖析

第6章 东莞存茶相关提案及会议材料

1.政协委员梁海潜提案

关于着力打造“东莞贮存”陈茶地域品牌的建议

2.市政协关于我市茶叶行业状况的调研报告

3.“关于我市茶叶行业状况及如何扶持东莞茶仓经济”研讨会纪要

4.“关于当前茶叶经济的状况及未来走势的看法”研讨会纪要

后记

(下篇)

第4章 政府及部门支持

2014年10月,东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对茶叶行业状况进行调研。委员们先后走访了万江石美茶叶市场、东城鼎好茶叶市场、广州荔湾区芳村茶叶市场、长安天得专业干仓存储中心、东莞市大益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昌兴茶叶储存有限公司,掌握了大量有关普洱茶在东莞的流通销售、仓储收藏等第一手资料,最终形成了《关于我市茶叶行业状况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随后,东莞市长袁宝成对该《报告》做出亲笔批示:“东莞不产茶,但能成为全国茶叶市场的重点城市之一来之不易,在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前提下,政府应予以支持,以巩固我市茶叶贸易地位,请经信局等有关单位提出可操作性的支持意见。”

1.“东莞茶仓”将成东莞新名片

东莞市政协委员在调研中发现,东莞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专业管理、宣传包装、配套服务。目前,各大茶叶市场基本上属于当地镇街、社区组织兴建,或是私人企业合作投资运营。普遍缺乏专业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没有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来帮助其宣传包装,缺少了检验检测、推广咨询等上下游配套服务,开展的业务仍是比较单一的批发和销售,没有突出优势可言。

由于缺乏专门的抵抗价格风险的应对机制,行业当前出现的大幅度价格调整也不利于东莞茶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观念面临食品安全保质期的问题。这些是阻碍茶叶行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针对东莞当前巨大的普洱茶、黑茶存量,市政协委员建议协调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与茶叶经济发展相关的指引文件,规范和完善茶叶市场的规划和建设,避免市场间的同质化竞争,形成互补的合作模式。可探讨将旧厂房改造成茶叶仓储基地的做法纳入“三旧改造”范围,政府提供相应的补贴支持、政策支持,引导茶叶商人转型升级。

东莞市政协委员建议,经信商务部门将茶叶经济纳入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支持范畴,以有条件的茶业行业商家为主体,针对茶叶批发、零售等交易环节推出专门的电商平台,建立“东莞市茶叶市场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为东莞的茶叶商家提供专门的电商交易平台。

如何带领东莞存茶走出去?委员建议,可整合行业资源,统一打造“东莞茶仓”、“茶巴克”区域品牌,促其成为东莞的又一张城市名片。莞藏茶叶使用这样一个共同的品牌形象对外推介、销售,茶叶商家则可以开设“茶巴克”连锁经营店,专门销售莞藏茶叶。

利用黑茶(尤其普洱茶)的投资属性,整合金融功能,打造东莞本土“茶叶银行”。主要业务包括储藏茶叶(类似银行保险箱业务)、抵押贷款(可获取资金进行二次投资)、实时交易、有价票据交易消费(类似股票交易)等。

东莞市政协委员建议,协调质监、食品安监、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或其他民间茶叶分析检测机构,对东莞存茶进行分析,获取科学数据和方法,总结茶叶仓储的特点和陈化规律,指导市民科学藏茶。

东莞各大茶叶市场应尽快成立专业的管理公司,引入先进的管理团队和经验,对市场实行全面的专业性管理,加强茶叶生产、销售、价格等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2.部门动作:做强东莞茶叶品牌

2014年初举行的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梁海潜的提案《关于着力打造“东莞贮存”陈茶地域品牌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回应。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答复称,将组织相关部门对“东莞贮存”陈茶能否进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论证。

梁海潜在提案中称,在东莞民间现在已然贮藏大量的黑茶。初步研究发现,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因素,在东莞地区贮藏的黑茶比国内其它地区风味更好,品饮价值更高。因此,在陈茶类中,打造一个“东莞贮存”的地域品牌意义十分巨大。在今天大家都在追求产地和品质、年份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陈化地”的因素就更加完美。而且,如果大家将来都追捧“东莞贮存”的陈茶,那对东莞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笔财富的增值可能达到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对东莞民间藏茶的出路也具有重要意义。

梁海潜提出,打造“东莞贮存”的地域品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研究黑茶的陈化方式、陈化仓库的要求、陈化的标准等基础性工作,推出“东莞贮存”仓贮标准,并建立监督制度。

二、建立并授牌一批标准的“东莞贮存”陈茶基地,由此区别于自发、自由状态下的无序存放,让按标准贮存的陈茶价值更高。

三、拨出专项基金在各有影响力的媒体以及场合,全力宣传打造茶界“东莞贮存”的理念,并将此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地域品牌。

四、建立“东莞贮存”陈茶交易平台,尤其是陈茶交易会、交易市场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打造。

五、创立交易价格指数,让中国的陈茶交易有权威性的标准。由于没有标准也没有交易指数的指引,现在陈茶的交易状态比较混乱,因此,交易价格指数的打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优先在国内建立陈茶的检测机构,让东莞成为全国陈茶的检测中心。尽量全面地检测“东莞贮存”陈茶在各种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而成的有益物质,并进行推广宣传,让“东莞贮存”地域品牌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东莞市旅游局回应:应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针对梁海潜委员的提案,近日,东莞市旅游局、经信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部门集体做出回应。东莞市旅游局称,梁海潜的提案对发展东莞茶产业、茶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东莞贮存”陈茶地域品牌的打造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应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茶叶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而政府则采取间接调控的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市旅游局支持“东莞贮存”陈茶地域品牌打造,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并做好旅游的宣传营销推广方面的工作。

东莞市经信局回应:做强东莞茶叶品牌

东莞市经信局在回应梁海潜的提案时表示,鼓励实施茶叶品牌战略,做强茶叶品牌,充分利用技术、文化、资源优势,研究开发新产品,“我局将结合职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大力推进茶叶品牌建设”。

该局同时强调,今年将加强茶叶经营主体资格核查,重点检查茶叶经营户是否具备经营资格,督促其贯彻执行“两项制度”,指导茶叶经营户建立健全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和台账等制度。重点检查茶叶经营户是否建立健全进货查验制度、索证索票制度,检查台账记录是否完整,检查是否存在售卖“三无”茶叶、霉变茶叶、以次充好及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违法经营行为,加强对茶叶及外包装盒上Q S标志的检查,加大对茶叶质量抽检力度,今年流通环节食品计划拟抽检食品2000批次。

对于无证照经营茶叶的行为将加大打击力度,坚决取缔无证照茶叶经营户,保护合法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茶叶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茶叶市场管理;加强对茶叶包装标识管理,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东莞市文广新局回应:将对陈茶申遗进行论证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回应称,梁海潜的提案对目前“东莞贮存”陈茶地域品牌的现状给予了客观实在的分析,六条建议很有见地,“我们在工作部署和落实中将认真加以采纳,并组织相关部门对‘东莞贮存’陈茶能否进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论证”。

3.行业建议:可试点标准化“官仓”

从2009年东莞茶博会上首次有藏家提出“陈化地”概念,“东莞仓”在黑茶、普洱茶界声名鹊起,以双陈普洱、天得茶业、昌兴存茶为代表的大型专业仓储基地陆续浮出水面。但要真正把“东莞仓”打造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认为,目前东莞上规模的专业茶仓有一二十个,但在仓储技术方面各有各的做法,尚未建立统一的仓储标准体系。要打造“东莞仓”品牌,有赖于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及藏家的共同努力。可尝试先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官仓”,以此为参照系,对符合相关指标的民间茶仓进行认证、授牌,最终建立规范的“东莞仓”产业集群。

东城茶叶市场总经理朱军说,市场在四年前就搞了个“老茶一条街”,引进了十几家经销商。运营中发现,老茶交易最大问题在于仓储不可控、价格体系混乱等方面。打造“东莞仓”品牌,对规范老茶仓储、评估老茶价值都有很大帮助,巨量的民间藏茶可在“东莞仓”品牌的统领下一起开拓市场,加速老茶的流通。

岁月知味董事长郑少烘认为,东莞的气候特点适合黑茶、普洱茶自然陈化,近年来广大藏家、厂商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仓储方法。由于仓储环境对黑茶、普洱茶后续品质影响巨大,建立标准化的仓储体系势在必行。对比同一款普洱茶的口感,在东莞陈放几年后,与在昆明、上海等其它城市陈放的茶会有很大区别,我们希望业界能够共同打响统一的“东莞仓”品牌,建立消费者对“东莞口感”的基本认知,这对厂商、藏家都是一件好事。

4.“东莞茶仓”标准化,天得茶业率先探路

素有“藏茶之都”称谓的东莞,民间庞大的老茶存量早已令外界瞠目。2015年东莞“两会“上,有关东莞藏茶的话题再度引发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市政协委员梁海潜的提案《打造东莞“藏茶之都”,推动民间财富保值增值》,希望能将“东莞仓贮”标准化,并申请为地域商标,使东莞成为名副其实的“藏茶之都”。东莞市人大代表、天得茶业董事长蔡金华则透露,天得茶仓正与相关部门合作,加紧草拟企业仓贮标准体系。

2014年10月,东莞市政协委员在对东莞茶叶行业调研时发现,民间仓贮各自为阵,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存茶标准,希望能够协调质监、食品安监、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或其他民间茶叶分析检测机构,对东莞存茶进行分析,获取科学数据和方法,总结茶叶仓贮的特点和陈化规律,尽快建立“东莞仓”标准。

东莞市政协委员梁海潜认为,建立一套科学的仓贮标准,涉及到气候条件、环境、设施、茶类、茶品理化指标等等方方面面,说说容易实施难。袁宝成市长对政协的调研报告做出批示后,相关部门曾开过几次碰头会。政府需要做的是,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民间组织,促成“东莞茶仓”标准的成型,尽快打响“藏茶之都”名号。他建议,推动“东莞仓贮”标准化,并将其申请为地域商标,让东莞的藏茶获得一个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标志,并且由政府部门授于一批符合标准的茶仓为“东莞仓”,以此作为东莞“藏茶之都”的基础。其次,建立“东莞藏茶博物馆”,让东莞的藏茶有一个长期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组织东莞藏家抱团到外地参展,打通老茶流向市场的渠道。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慕名到天得茶仓参观的藏家、合作商络绎不绝,最多一天要接待8、9拨客人。天得茶业董事长蔡金华认为,仓贮作为普洱茶、黑茶后发酵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体系势在必行。东莞的藏家大都比较低调,愿意开仓给人看的并不多。有了企业标准之后,对东莞茶仓后续发展意义深远。

本章资料来源:

1)南方都市报《委员提案打造“东莞仓” 文广新局:将论证申遗》(2014.9.12)

2)南方都市报《“藏茶之都”惊动政府 市长批示政策“加码”》(2014.12.29)

3)南方都市报《“东莞仓贮”标准化 “藏茶大户”迈出第一步》(2015.1.30)

第5章 东莞存茶研究

随着“藏茶之都”东莞知名度不断提升,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东莞存茶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提出了诸多颇具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东莞存茶模式剖析

文:吴疆(著名普洱茶营销专家,著有《普洱茶营销》)

最近,东莞的莞式藏茶模式屡屡被人提及,一是惊讶于存茶量巨大,二是好奇于“天量存茶”的消化模式是什么。

这带出了两个重大问题:首先,为什么东莞会成为普洱的藏茶之都?其次,巨量屯茶是否成为困局?

之所以要梳理这两个问题,从现实来看,对于解决目前普洱茶企业、茶商的困惑会有帮助,从整体上来说,对于梳理普洱茶目前的症结也会有一定帮助。

普洱茶存茶市场的发展随着近年来资金、技术和企业家人群的快速成长有关。倒退二十年,普洱茶存茶的市场是?u>岩韵胂蟮摹5雇说?980年代初期连买猪肉都还要凭票的时代,即使是普洱茶的消费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普洱茶长期在以牛羊肉为主的藏区长盛不衰之原因。

市场是一个逐渐演变的市场,普洱茶市场也不例外。

以前,不具备的条件,如今已经具备。正如数年前,我们无法想象普洱存茶的市场,但是,现在的确存在。那么,如何去梳理这个市场,如何正确地引导市场的发展,则成为普洱茶人共同研究的话题。而这种研究的过程,则可能成为构建普洱茶市场新的理论研究之基础。但是,颇为尴尬的是,专家界研究种植加工理化分析的居多,市场研究者往往各怀目的导致理论出现偏差,对于市场体系的研究实质缺乏。

1)东莞模式的不可复制性

普洱茶的市场随发展而不断变化,存茶市场的逐渐壮大其实与普洱茶的产业状态有关。

众所周知,普洱茶的生产厂家不存茶,存茶的是大藏家及商家。而普洱茶无论是青饼还是熟饼,其实都需要仓储加工这个环节。

普洱茶之所以能在东莞形成巨大的市场,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环境所导致。

根据历史只言片语的回忆,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1920年代香港已经形成喝普洱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毫无疑问影响了粤人,东莞近邻香港,其风气可袭一定有其成因。

我在《普洱茶营销》一书中梳理过东莞的藏茶模式,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四点:一是华南区域形成的大规模消费普洱茶习惯的影响。反观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华南区域的消费习惯。首先,庞大的消费基数,这形成了东莞藏茶的核心基础;其二,藏茶,需要场地,资金实力,东莞本土人士大多有老屋,基础密集型企业转移后,大量的厂房闲置,这些都构成了藏茶模式落地东莞的一定原因;其三,东莞是一个典型的集镇组合的城市,乡镇人士由于地缘亲属等等关系,那么兴趣趋同,相互影响的力量强大。其四,普洱茶喝陈不喝新,导致陈茶市场的成长,华南一带湿度温度适宜,茶叶的转化快,茶叶转化的品质好,经过十多年的仓储研究,很多藏家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一套仓储理论。

这几点构成了东莞藏茶模式的基础,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基于此,东莞模式在全国大规模复制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么,对于全国市场而言,这个数量就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库存。原因在于,无论是市场传说的二十万吨还是三十万吨,这个数字不是一天形成的,那么,进入熟化品饮期的陈茶的数字也不会太庞大。

2)存茶市场的文化导向是什么

我们常常说普洱茶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到底是什么?

绿茶讲新,普洱讲陈。所谓的越陈越香就形成了普洱茶最有特色的文化。

而文化是飘渺的,总要有个载体。那么,熟茶,陈茶就是这个文化的实物载体。

同时,市场停摆的现状必须意识到,大家到底是推新茶文化还是陈茶文化?

一旦市场的文化得到矫正,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得到发挥,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东莞将成为芳村市场一个巨大仓储地。

2013年秋天,我受南方都市报钟跃东、徐盛伟之邀考察了东莞了的几家企业,对于东莞存茶氛围之深,普洱茶情结之浓厚都有些感触。对于炒茶市场与存茶市场区别的理解也有所加深。

之所以是东莞成为藏茶之都,而不是广州或者是邻近普洱茶最大也是最稳定的单体市场香港的深圳,与这些东西密切相关。

在东莞已经形成大规模存茶、家庭存茶等等各种仓储手法,存茶市场的收藏陈化池的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完善。当然,某些仓储手法我并不赞同。但是,总体而言,东莞的茶商、收藏家和消费者已经通过多年的存茶形成了一定的经验。知道各种存茶的误区,以及规避的手法。比如,所谓的干仓湿仓理论在成熟一点的藏家眼中就已经破产。

存茶的目的是为了好喝,存茶增值则是附加值。

因为很显然,如果辛辛苦苦存放10年20年之后,不好喝,又如何能做到增值的效应。

一个其他茶类的企业家曾经问过我,卖茶就卖茶,普洱茶的书上还要谈什么原料,还要谈怎么制作怎么仓储,一大堆名词一大堆概念,消费者早就吓跑了。乍一听,这样的说法的确是有理,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大的细节,也是普洱茶同其他茶类一个显著的区别,普洱茶拥有庞大的“存茶群体”,而其他茶类没有。既要存茶,当然要搞清楚自己茶原料来源是烘青还是晒青,当然要搞清楚怎样存茶才能得到更好的茶汤。

我同邹家驹先生有一次在交流中,提到东莞藏家藏茶量巨大,有些藏家藏了很多不知名厂家的茶品,销售困难。邹先生当即表示,这不一定坏事,普洱茶前一波大热的时候,很多大品牌的茶品中掺入了烘青茶,因为产业猛然扩大,那么大量的晒青茶原料供应其实是大问题,小企业反而因为销售通道不畅,也因为经济实力咨询欠缺等原因,还不一定会掺入烘青茶在里面。

当然,这只能说明茶品的好坏的一个基础要素而已,要实现大规模的交换,则要品牌、渠道的配合,而这其中,文化的引导也很关键。

当然,收藏市场发展初期,很多人盲目收藏,导致收藏的茶品良莠不齐,比如一些品牌太弱,市场的存量太小,产品也没有经过市场验证,同时,藏家独立去完成文化推广,市场渠道建立则又不太可能。其次,有些藏家的茶品往往是2007年峰值时期高价收购,价格已经被透支,当然变现困难。

这其实在于存茶市场必须要理性,而不是一味附和炒茶市场的观点。

古树茶再好,说到底只是一种原料。存放茶叶,品质、品牌、合理的价格才是正道。

存茶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品饮市场,如果不断陷入炒茶增值的误区,那么,今后实现大规模交换的目的则不可能实现。

梳理东莞模式为我们得到一个提示:普洱茶即将步入陈年茶和熟茶充足供应的良性循环期。

之所以东莞藏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其实与炒作模式不无关系,大家的关注点在炒作新茶,而忽略掉茶叶消费的根本。

实质上,我个人更倾向于支持东莞的藏茶模式,这是典型的长线投资模式,通过“时间”这一要素来调整口感以及经济利益。

3)东莞存茶模式驱动的“茶商品牌现象”

2014年,福今、合和昌、陈升、纯臻号、斗记、岁月知味、今大福、国皓、润元昌等等,这些品牌悄然成长,茶品各具特色,乃至于市场认为2014年是“去品牌化”的一年,这实质上是忽略了这些品牌的努力和成长。

当然,客观来分析,大益、中茶、下关、七彩云南、黎明、海湾这些企业的生产量占据了普洱茶的绝对份额,市场仍然会以这些品牌作为主导,这是肯定的。但是,每一个市场都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普洱茶也不例外。普洱茶将形成越来越多元、各具特色的品牌覆盖各自受众的情况。

2008年-2013年是普洱茶品牌遍地开花的时代,市场上几乎每一个商家都有一个独立的品牌,或定制,或委托加工,甚至有很多直接是茶农生产的三无产品。

但是,这种有名称无品牌的情况在2014年得到扭转,很大程度上在于“茶商品牌”的崛起。

这种迹象其实体现了市场是有规律的,最终,品牌的力量胜过一切。品牌并不是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就能称为品牌,而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一个组合拳。

我为什么把这些品牌称为“茶商品牌”呢?

茶行业表面看外行人进入较多,实质上做得好或控制市场的基本是福建籍或广东籍人士,很多人或父辈或自己是从铁观音、花茶转而普洱,大多数人在茶行当浸淫多年,以它茶之经验而经营普洱。

“茶商品牌”的整体崛起,与其原本为普洱茶老品牌的经销商身份有关。

很多茶商品牌的创始人要么原为国有茶企的定制商,要么为某些大品牌的经销商,这种经历往往决定了茶商品牌,既控制了下游资源,同时对于全国市场的了解。当转而经营自己的品牌,那么,其掌控下游资源、了解市场需求的优势得以发挥。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茶商品牌的产品输出上可以看出,比如华南区域的“茶商品牌”对于市场新茶的理解,往往是为了存,而并非现饮,这在茶叶原料的选择往往更注重原料的苦涩度高,以利于后期的转化。而河南茶商创立的一些品牌,往往注重现饮,茶品的选择往往是香高水甜。

2014年,茶商品牌的崛起,其实是说明这些新生品牌的品牌化道路的成功,而之所以有些大厂品牌的表现不佳,其实也体现了另一个市场法则——不进则退。

4)“茶商品牌”和“民族产业”的关系

我们在观察市场发展轨迹的时候可以发现,“民族产业”与“非民族产业”的不同。“非民族产业”往往表现的是经历充分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三个阶段,比如国内家电行业,以前有数百个品牌,现在却集中于几个品牌。

民族产业的市场表现却与之相反。

啤酒是德国的民族产业,所以,德国有近3000个啤酒品牌,并且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葡萄酒是法国的民族产业,所以,整个法国有8万多家酒庄。白酒业是中国的民族产业,所以,我们已知的事实是,几乎每一个县城都有一家酒厂,即使“茅台”、“五粮液”拥有近200亿超高的营业额,涵盖的也仅仅是某一部分群体而已。

落实到茶叶,我们也可以发现,茶叶不是英国的民族产业,所以,它的市场可能被立顿这样的寡头垄断,然而,在中国市场却不可能被任何一个茶类、任何一个茶品牌垄断,这是民族产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如白酒业有茅台这样的巨型龙头企业,也有千万个的中小企业一样,我们可以肯定,茶叶一定是类似白酒业的分散格局。一定是规模经济与分散经济并存的局面。

分散和集中从来就不矛盾。法国波尔多地区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3000个酒庄,而我们到现在为止过QS的不到一千家。区别在于,波尔多的13000个酒庄的由25 协会、400个专业的公司,200个专业经纪人构成,也就是说它们在种植、加工环节上是比较分散的,当然也有大酒庄,然而,主要的特点,还是分散。但是,在销售环节的特征却是很集中。这一点与国内茶企的销售模式大相径庭。

而我们的情况呢?只有分散,没有集中。

勐海有5000多平方公里,波尔多只有45平方公里,勐海有100多个茶企业,波尔多有13000个酒庄。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小企业还有继续不断增多的市场机会。

市场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任何一个再小的企业,只有有特点有个性,就一定能找得到自己的消费群体。当然,市场的竞争状态必然升级,市场的舒适程度必然减少。

六大茶类,浩如烟海的茶叶品种,远远超于白酒的五大香型,这意味着一些中小企业将长期存在,即使一个小茶类低产量的茶叶品种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但是,并非一切好环境都可以造就一批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必须是特色化、品牌化。

茶产业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营销状态,反观其他茶区一些提出创新的战略和产品的企业往往遭到失败,根源在于,这些企业忽视了传统茶叶强大的销售惯性。准确地说,那些产品与传统茶叶无关,与软饮料有关,然而,软饮料的竞争早于10多年前即可以用“白热化”竞争来说明。

对于普洱茶行业来说,成功不一定是有多高明的策略,而是这个策略它一定是实用的,有效的。

对于目前的茶产业而言,成功不一定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抓住了机会。

第6章 东莞存茶相关提案及会议材料

1.政协委员梁海潜提案

关于着力打造“东莞贮存”陈茶地域品牌的建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消脂解油,降低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富贵病的,包含普洱茶在内的中国黑茶越来越受欢迎,市场越来越大。东莞人以特有的敏锐已得风气之先,在东莞民间现在已然贮藏了大量的黑茶。黑茶的特点是后发酵,越陈越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出对身体的有益成份越多。

初步研究发现,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因素,在东莞地区贮藏的黑茶比国内其它地区风味更好,品饮价值更高。因此,在陈茶类中,打造一个“东莞贮存”的地域品牌意义十分巨大。在今天大家都在追求产地和品质、年份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陈化地”的因素就更加完美。而且,如果大家将来都追捧“东莞贮存”的陈茶,那对东莞简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笔财富的增值可能达到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对东莞民间藏茶的出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办法:

  一、研究黑茶的陈化方式、陈化仓库的要求、陈化的标准等基础性工作,推出“东莞贮存”的仓贮标准,并建立监督的制度。

  二、建立并授牌一批标准的"东莞贮存"的陈茶基地,由此区别于自发、自由状态下的无序存放,让按标准贮存的陈茶价值更高。

  三、拔出专项基金在各有影响力的媒体以及场合,全力宣传打造茶界"东莞贮存"的理念,并将此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地域品牌。

  四、建立"东莞贮存"陈茶交易平台,尤其是陈茶交易会、交易市场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打造。

  五、创立交易价格指数,让中国的陈茶交易有权威性的标准。由于现在没有标准也没有交易指数的指引,因此现在陈茶的交易状态比较混乱,因此,交易价格指数的打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优先在国内建立陈茶的检测机构,让东莞成为全国陈茶的检测中心。尽量地全面检测"东莞贮存"的陈茶在各种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而成的有益物质,并进行推广宣传,让“东莞贮存”地域品牌得到更广泛地认同。

   梁海潜2014.3

2.市政协关于我市茶叶行业状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2014年市政协常委会工作计划,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对我市茶叶行业状况进行调研活动,委员会先后到了万江石美茶叶市场、东城鼎好茶叶市场、广州荔湾区芳村茶叶市场、东莞长安天得专业干仓存储中心、东莞市大益茶叶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昌兴茶叶储存有限公司。拜访了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视察调研活动,进一步探清了我市茶叶行业相关情况,并对普洱茶在我市的流通销售和仓储收藏等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茶叶行业的基本情况

我市有良好的茶叶流通销售和仓储条件,有浓厚的品饮、交流和收藏茶叶的文化氛围。

我市现有的茶叶市场规模较大。根据相关部门和协会汇报的情况和数据,我市有大小茶叶市场十多个,门店七千多家,其中,万江石美茶叶市场(国内仅次于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的第二大茶叶市场。2003年开业,占地10万平方米,商铺800多家,年交易额达5亿人民币以上)、万江阳光海岸茶叶市场(2007年开业,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商铺500多家)、道滘华南茶叶市场(2008年开业,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商铺500多家)、东城鼎好茶叶市场(2008年开业,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铺位500多家)已具备一定规模。

我市茶叶经济氛围良好。每年在南城、厚街、虎门、常平、塘厦等地都有举办茶叶展览会,规模较大的有由东莞市贸促委主办的“东莞市春季国际茶叶博览会”,以及由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主办的“东莞市秋季茶叶博览会”、“东莞市常平茶博会”、“东莞市厚街茶博会”。以今年秋季茶博会为例,共云集了800余家茶企参加,展出面积三万多平方米,设有一千多个展位,刷新了东莞茶博会的记录。

我市茶叶市场流通和仓存数量较大。据我市茶叶行业协会以及我市茶文化促进会估计,我市每年的茶叶交易金额超过30亿元,在国内仅次于广州,交易的茶种主要是普洱茶和黑茶。我市黑茶藏茶量巨大,收藏着云南普洱茶五分之一的产量,藏茶总量超过30万吨(2013年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资料)。著名茶企大益茶叶集团在东莞东城设立生产基地,建立袋装泡茶生产基地;七彩云南在莞建立普洱茶工厂酝化中心,正是看好东莞市场的广大前景。

我市茶仓存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市茶叶市场的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在国内已稍有名气,茶叶市场扩容发展蕴含巨大潜力。广东气候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其变化规律比较适合藏茶,尤其在普洱茶陈华方面具备优越条件。由于我市旧厂房较多,比较适合改造成为存茶基地,长安天得专业干仓存储中心、昌兴茶叶储存有限公司等已在存茶领域展开了尝试,并取得了经验。万江街道办已将茶叶市场地块旧厂房改造纳入“攻坚大项目,创优小环境”的总体发展方略当中,有意将周边厂房改造成茶叶储存场所,引导茶叶市场现有的店铺零售批发经营模式向仓储式茶叶超市方向发展。

二、我市茶叶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我市在茶叶市场建设和经营方面,在茶文化氛围的宣传和推广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自身和外部的因素分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专业管理、宣传包装、配套服务。目前东莞各大茶叶市场基本上属于当地镇街、社区组织兴建,或是私人企业合作投资兴建。当时的起步点相对较低,可参考的经验较少,都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才达到今日的交易规模。总的来说,我市的茶叶市场仍然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和个性化的服务,没有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来帮助其宣传包装,缺少了检验检测、推广咨询等上下游配套服务,开展的业务仍是比较单一的批发和销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没有突出的优势,面临着发展的瓶颈。这些是阻碍我市茶叶行业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全国各地茶叶市场数量众多,国内最大的茶叶市场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就在邻市,该市场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拥有商铺1500多间,年交易额超过13亿元人民币,市场辐射国内各地以及东南亚地区。安溪中国茶都茶叶市场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超过1500间商铺,3000个交易摊位,有专门的安溪茶都管委会、茶叶批发市场开发公司等专门的部门管理以及配套设施。我市发展茶叶市场面临着国内其他成熟市场的直接竞争。另外,人们爱好的变化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为茶叶的价格带来波动,由于缺乏专门的抵抗价格风险的应对机制,大幅度的价格调整不利于我市茶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观念面临食品安全保质期的问题。这些是阻碍我市茶叶行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三、我市茶叶经济和茶文化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随着近年来北方普洱茶市场的兴起,结合我市巨大的普洱茶藏茶量,业内人士认为会出现一次财富的重新分配。如何把握好机遇,支持发展我市的茶叶经济以及茶文化,推动东莞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总结调研情况,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争取政府支持,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政府的规划和扶持,对我市茶叶经济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议协调经信局、商务局、旅游局、食药监局、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应着力构建良好的政务环境,发挥引导、规范和扶持产业发展的作用,联合制定与茶叶经济发展相关的指引文件,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建议合理引导资源的应用,规范和完善茶叶市场的规划和建设,避免同质化竞争,市内各市场之间要形成良性的竞争,或形成互补的合作模式。探讨将旧厂房改造成茶叶仓储基地的做法纳入“三旧改造”范围,政府提供相应的补贴支持、政策支持,引导茶叶商人转型升级。

(二)推进电子商务、完善物流配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08年淘宝网的线上茶叶交易额为5000万元,到了2011年已升至20亿元,增长速度惊人,反映推进茶叶电商平台经营模式潜力巨大。建议经信商务部门将茶叶经济纳入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支持范畴,以有条件的茶业行业商家为主体,针对茶叶批发、零售等交易环节推出专门的电商平台,建立“东莞市茶叶市场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为东莞的茶叶商家提供专门的电商交易平台。该平台可逐步发展成为集成茶叶新闻报道、茶品交流、茶叶销售、茶文化活动的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建议制定特定的优惠政策,有效拓宽茶叶经济的经营渠道,扩大经营覆盖面,减轻经营者在租金、人工等方面的资金压力,把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作为传统交易模式的有效补充。通过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利用点对点的新型物流模式,减少茶叶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之间的运输成本,减少对中转批发市场的依赖,强化我市茶叶市场终端销售的地位,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平台和先进的物流配送作为茶叶经营的辅助手段,能有效减少茶叶经济发展的阻力。

(三)打造“东莞茶仓”以及“茶巴克”品牌。建议有关部门支持,相关协会、茶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和推动,探讨发展茶叶仓储的可行性,推动茶叶仓储建设,利用现代先进的市场营销策略,整合资源,努力打造“东莞茶仓”品牌形象,将莞藏茶叶使用同一的品牌对外推介和销售。在建立“东莞茶仓”茶叶品牌的基础上,建议引导茶叶商家打造“茶巴克”连锁经营店,以销售“东莞茶仓”品牌茶叶为主,配以广式、西式点心。“东莞茶仓”“茶巴克”品牌的打造在扩大我市茶叶储藏和销售的同时,起到了很好的对外宣传作用。在具备一定条件时,探讨发展“茶博馆”“茶交所”“茶学堂”等相关配套展览、交易、交流场所设立的可行性。

(四)探讨发展茶叶金融模式,寻求新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我市茶叶经济,探讨新的茶叶经营模式十分必要。据了解,中国民生银行联合厦门市政府,在当地设立茶叶金融中心,为当地茶商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积极探索“茶叶金融”模式。根据调研收集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支持,相关协会、茶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探讨“茶叶银行”等茶叶金融经营模式。建议“茶叶银行”在茶叶仓储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利用黑茶(尤其普洱茶)的投资属性,整合金融功能而成,主要业务包括储藏茶叶(类似银行保险箱业务)、抵押贷款(可获取资金进行二次投资)、实时交易、有价票据交易消费(类似股票交易)等。发挥茶叶的“金融”功能,有助于促进茶叶的销售和仓储,盘活现有存量和闲置资金。

(五)加强茶叶市场的专业化管理。积极引导东莞各大茶叶市场应该尽快成立专业的管理公司,引入先进的管理团队和经验,对市场实行全面的专业性管理,加强茶叶生产、销售、价格等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才能保证我市茶叶市场稳定发展。

(六)发挥社团作用,抱团合力发展我市茶叶经济。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的社团作用,做强做大茶博会。鼓励协会组团参加国内外重点茶叶展会,到外地开展调查研究和推介工作,加强对我市茶行业从业者的知识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宣传文化部门加强指导和支持出版茶叶相关的书籍刊物,介绍我市茶叶市场情况,让广大市民可以跟深入了解茶叶文化,奠定群众基础。

(七)科学分析,保证品质,加强监管。针对茶叶“保质期”问题,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茶叶成分,品质保证等信息是推动茶叶消费的重要工作。建议协调质量技术监督机构、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或其他民间茶叶分析检测机构,注重发挥茶叶检测分析是实验室的作用,提供科学的茶叶成分分析、品质鉴定等服务,完善市场服务配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强我市茶叶市场内的茶叶质量的监督管理,维护市场信誉。与国内一流的茶叶分析检测机构合作,进行高层次的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总结茶叶仓储的特点和陈化规律,获取科学数据和方法,指导市民科学藏茶。

东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 2014.10

3.“关于我市茶叶行业状况及如何扶持东莞茶仓经济”研讨会纪要

2015年1月4日,调研小组参观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先生的天得茶仓及天得博物馆,并在天得茶业交易中心召开“关于我市茶叶行业状况及如何扶持莞茶仓经济”研讨会,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18个理事单位共22人参与研讨会。

“东莞藏茶之都”概念,由市政协提案,市长亲批,可以说是得到了政府的足够重视。本次研讨会上,东莞市商务局副局长曾育辉先生带头发言,说明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及内容。研讨会上每位理事都畅所欲言。下面是研讨过程理事们的简单摘要:

“专业仓储开创者、成品普洱茶品牌”——“双陈普洱”品牌创始人陈永棠先生提到:“双陈”源自1995年,专注于专业普洱茶仓储,2006年正式进入市场。不完全统计,东莞在2003年开始越来越多东莞人藏茶,2006、2007年、2010年至今,茶叶藏茶量大,其中受茶界“崩盘”影响2008年、2009年的收藏数量稍微少一点。同时,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东莞藏茶的情况,那便是“普遍”与“普及”。针对东莞的藏茶情况,提出几点建议:1.建议政府做相关的调研工作,组织材料,让已经收藏茶叶的人或想收藏茶叶的人,有方法可循。2.给相关研究“藏茶”的人或企业颁发研发奖励,提高东莞茶行业及文化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实现茶藏于东莞,饮于世界。3.在东莞茶界,应该要有专业的机构(组织),在“存放、储存茶叶”这个专业区域,制定出基本的“共识标准”。

副会长单位“俊华号”品牌创始人陈俊华先生提出,建议在东莞市的宣传片中,可加入与“东莞藏茶”“东莞茶文化”相关的内容,以及组织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

茶文化促进会理事、东莞市中小企业发展与上市促进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启明先生提出:政府给出相关的扶植项目,扶植东莞茶仓储相关的企业,重点扶植一、二级品牌。简单地说,一级企业指的是产供销一体的企业。二级企业指的是流通、渠道品牌。

理事单位藏今阁的卢淑仪女士提到:黑茶类是比较特殊的茶类,其品饮价值的提升,重点是后发酵的关键“贮存”,“贮存”可以说是一个技术活,不同的贮存环境,就有提出相应的仓储名词如:“湿仓”“自然仓”“干仓”。那如何让消费者认可“东莞仓”,以及如何将东莞藏茶流通出去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建议1.“走出去”,多交流;2.“请进来”,让其他地区的朋友了解东莞藏茶的情况。3.东莞镇区文化继续深耕细作。

副会长单位广州雪域黑金茶行车劲先生,建议组织专家制定收藏环境的相关标准,尤其是技术指导、地方指标。建议政府带动宣传,尤其是突出“老茶”对健康的作用。

副秘书长何秀芬女士提到:目前东莞有多个专业茶叶市场,其中有万江石美茶叶市场、阳光海岸茶叶市场、东城鼎好茶叶市场、道滘华南茶叶交易中心等。建议把茶行业相关内容纳入现有政策如“物流、专业市场、开拓展览、融资”等考虑政策。

理事单位茶易顺茶行陈志娟女士提出“抱团”走出去,政府支持商家借助茶业博览会的形式宣传。

理事单位梁小亮先生则提出东莞可借鉴福建安溪、武夷山市政府,东莞举办茶业博览会期间,为邀请嘉宾及采购商提供住宿与餐饮接待,吸引更多的人流进入东莞,同时也带动周边的酒店、餐饮等的消费。

副会长单位乐人谷藏茶总经理叶志强先生在会上也提出“茶叶旅游节”的构想。

研讨会上,会长蔡金华先生做了简单的总结:东莞的藏茶量、吞吐量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可以借鉴“云浮石材”这个例子,把东莞打造成中国“藏茶”交易平台。

调研小组成员认真听取本茶促会理事单位的建议与意见,东莞市商务局副局长曾育辉先生更是对部分问题与建议作出了回应,及给出了一些指引及建议。在会上提到,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政府会尽量对茶行业作出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时提到茶行业协会、茶文化促进会在推动“东莞仓”的建设也是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建议要整合行业资源,尤其是与其他省市的茶文化交流,同时提醒商家要守法合法经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普洱的业内有句话:如果广州芳村是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核心和集散地,那么东莞作为全国最大的茶叶仓储基地则无可厚非。一个相当专业的普洱茶圈子在东莞形成,原料、制成、仓储在国内业界也是领先水平,东莞储存的普洱藏量甚至影响全国普洱茶市场。

所以说,东莞在普洱茶界的地位举足轻重。

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 2015.1

4.“关于当前茶叶经济的状况及未来走势的看法”研讨会纪要

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不像行业协会,构成这个协会的,有东莞本土的大小品牌,有以东莞本土为基础提前开拓北方市场的先驱品牌,有外省茶厂的代理商甚至厂家代表,有常驻茶山源头收原料的藏家,有专做茶叶包装的商家,有茶叶收藏投资者,有纯喝茶购买茶叶的企业家,大大小小的品牌再加上我们各行各业的会员,基本茶叶行业涉及的各个群体我们这个协会都涵盖了。可以说整合大家的对茶叶行业的看法和观点,基本就是最客观的观点。所以本次环节就是希望能够广思集益,通过大家所处不同立场的不同看法,来互相借鉴指导。研讨会上每位理事都畅所欲言。下面是研讨过程理事们的简单摘要:

研讨会由我们的蔡金华会长带头发言,他说可以整合广东省及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天得茶业的资源,将茶促会的茶业品牌带出去东莞,带出广东,走出去。

执行副会长梁海潜先生作为政协委员提到:这几年,上到政商两界、下到平明百姓都非常重视茶的健康作用,都兴起一股品饮与收藏的风潮。今年年初举行的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案《关于着力打造“东莞贮存”陈茶地域品牌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他倡导两条腿走路,一个是把东莞饮茶藏茶文化带出去,二是继续深挖东莞饮茶文化,让仓储标准化。并希望获得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为下一次在政协会议关于政策扶持茶叶经济研讨上有更好的提案。

副会长单位广州雪域黑金茶行车丽娜女士发言中提到:本茶促会的成员由各行各业的精英组成,茶促会的成员构成基本涵盖了茶行业所涉及到的各类人群,应继续用茶文化为纽带,踏踏实实地走以文化为主的路线。

副会长单位“俊华号”品牌创始人陈俊华先生提到:本茶促会2007年开始筹备,到现在已经7年有多,早期一系列的镇区茶叶巡回展及“寻源之旅”的效果对提升东莞茶品饮文化的效果非常好。如今,都说东莞是“藏茶之都”,更应该抱团走出去,把“东莞藏茶文化”推向全国,甚至到全世界。

副会长单位“双陈普洱”代表发言,主要提出两点:1、提出将“东莞仓储”标准化。2、如何把茶与养生主题更好地相结合。

副会长单位德一茶叶总经理高进文先生分享了他多年来走北方市场的经验:他自创的“老茶汇”是茶叶自主品牌,是渠道品牌。2011年第一站是到大连推广,用了4年的时间,走了全国45站,用实际行动,让其他省份的朋友对东莞仓储有了一定了解。企业的力量是单薄的,建议由茶促会牵头,倡导交流,自主品牌抱团走出去。他说,作为东莞本土茶业自创品牌,还是最早期走出去的品牌,他已经“孤独”了很久,他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人陪着他一起走出去,一起为“东莞仓储”的理念做贡献。

副会长单位乐人谷藏茶总经理叶志强先生提出:建议申请政府资金支持,尤其与文化局沟通,把东莞做茶人、饮茶人、藏茶人、爱茶人等相关的故事与事迹,拍成视频,通过传媒的形式推广东莞茶文化。

副会长单位土林茶叶王建宝先生提到:作为一个协会,作为立足东莞这么一个不在产茶的地方协会,东莞茶促会的包容性应该更强,要欢迎各种茶类企业的加入,同时也要求这个协会应该更客观,任何观点都要有依有据,才能做好茶文化宣传工作。

理事单位植榕斋茶行的董传扬先生和理事单位藏今阁的卢淑仪女士都建议茶叶品牌都应该组团走出去,应该尽早打响东莞茶仓、藏茶之都的名片,直言这是很紧迫的一件事情。

理事单位四川雅安茶厂雷波教授提到,目前的茶市已经在渐变,茶文化的推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以往那种以茶叶市场为基地的辐射形态,将可能发展成为创意园之类的模式,而养生文化还有大健康概念将为茶文化和茶叶经济带来难以估计的价值空间。

其它的几位副会长还有众多理事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对茶促会的定位、发展以及各类可以尝试的方法都提出了建议,同时对这种类型的内部交流会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希望多点开展之类交流,主要为了更好的思想碰撞和互相借鉴,也为业内同行提供自己的一点经验之谈,用雷教授的话说就是: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方为春。

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 2014.12

后 记

东莞茶仓,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迄今已走过二十多个年头。无论仓储规模、囤茶品类、技术水准还是品牌集中度,在国际、国内都走在了行业前列,初步确立了东莞存茶的权威地位。

多年来,大量有关东莞茶仓的报道、研究文章散见于大众媒体或网络平台,但多属一鳞半爪“管窥”之作,缺乏系统、翔实的数据及理论支撑。

盛名之下,东莞茶仓在中国庞大的茶产业链中究竟扮演何等角色?从民间藏家、规模化运营的仓储企业、行业协会到政府层面,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梳理东莞茶仓发展脉络、发掘东莞茶仓核心价值、建立东莞茶仓行业标准、打响东莞茶仓地域品牌的重要性,并已着手或正在付诸实施。

举办2015年首届东莞茶仓国际论坛,其目的即在于引导行业正确认识东莞茶仓,寻求“东莞仓年份茶 品牌化”的理想通路。我们为此编辑制作了这本《东莞茶仓白皮书(2015)》,希望有助于大家对东莞茶仓建立初步的认知。

本书所选编内容多以媒体公开发表的报道为依据,力求准确、生动、客观。同时,我们也特邀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就东莞茶仓这一话题撰写了若干篇理论文章,希望能从学术角度重新认识东莞茶仓的价值。在此,特别鸣谢相关作者对本书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奉献。

由于时间紧迫,书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疏漏与不足之处,敬请谅解。我们将在下一版白皮书付梓时进行及时修正。

《东莞茶仓白皮书(2015)》编委会 2015.5.9

本文版权归《东莞茶仓白皮书(2015)》编委会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