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上寻雪芽

2020-03-28 zsdown520  1184  收藏  管理


从成都开出的列车晃晃悠悠沿着铁轨前行,缓慢地将我载出平原。窗外的山野和树林在冬日的风中萧瑟静寂。倒是车厢内同行的彝族同胞和孩子们,让人仍然感受到身处喧嚣尘世的温暖。下了火车,又寻到站牌,跳上去山脚的公共汽车。跟着中巴车在公路上盘旋爬升,进得山内,树荫浓密,远处已被白雪覆盖的山顶影影绰绰。不多时,林外露出几角挑檐,随后是古寺与香炉露出全貌。伫立山门前,吐纳几口清冷的山雾,探寻峨眉雪芽的行程便由此开始。

探茶: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峨眉山于我早已不陌生,无论是少年时与同学们的漫长假期,在石板路挥洒一路的欢笑和青春;或是成家前独自行走在山林间,灵魂试图挣脱俗世生活的束缚,与佛像和猴群的长久对视。然而这一次却是独为寻茶而来,所寻者正是这以清苦和禅意著称的峨眉雪芽。

峨眉雪芽又称“雪茗”“峨蕊”,早在唐代便被当作贡品呈送京城。宋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记载:“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峨眉之白芽,雅安之蒙顶,士人亦珍之。” 虽然早有名家将其与龙井等浙江茶相提并论,但因为只产于山中,产量不高,所以流传不广。

我与雪芽的缘分,则要说到老友小林。小林常年参佛诵经,早已是大隐于市、自在随心。某日因工作琐事心烦意乱,我便唐突地找到其居所进入拜访。见我闷闷不乐,他也不多言,一面沏杯茶置于桌上,一面兀自摆弄炉灰燃起秘香。但见茶叶在杯中舒展浮游,嫩绿鲜润;沁香鲜爽的气息随着水雾蒸腾而起,竟与檀香交融混合。轻啜一口,浓郁醇厚的茶味充盈着口腔,余香萦绕回味悠长。不需多言,心中的烦闷与焦虑竟被这清苦的茶香一扫而空,自此便与雪芽结下缘分。

而后几经波折,小林已远赴异国。我又辗转联系上了茶园主人,主人邀我亲赴茶园,在秀美山林与禅佛化境间,感受顶级雪茗的独特韵味。此行也因此有了还愿和参拜的意味。独自徒步拾级而上,茶树清幽、山脊陡峭,在这群山幽谷中,常年笼罩的山雾将阳光晕染得细柔而短暂,瞬息变幻的天气又让这里雨水充沛,年降水量可以达到1800毫米,短暂光照、空气润湿、远离喧嚣加上禅佛意境,实在是培育茶树和制作名茶的最理想处所。一面想着,一面经过五显岗、清音阁、白龙洞,海拔逐渐抬升至一千米。就在万年寺的香炉前,茶园主人已微笑着迎接我的抵达。

品茶:

浮沉世间事,得失寸心知

茶园位处林木环绕之间,远远望去,一片翠绿郁葱,偶尔小堆白雪点缀其间,难辨哪里是茶哪里是树。正值峨嵋的初冬时分,刚下的雪尚未将茶圃盖住,却将眼前世界洗濯得清晰生动,纤毫尽露,这不正像雪芽在清水中舒展时的模样吗?听主人介绍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古茶园,精心栽培的茶树。每年春发便开始茶事生产,踏着残雪采摘新茶。而一场春雨一层茶,雪芽采摘期很短,过了清明便寻不到鲜嫩的好茶了。采茶时春雪初霁,阳光透过山雾礼浴众生。游客时常来观看僧众、道士与少女排列采茶的有趣景象,其背后整天弯腰采摘,不过一两斤湿润鲜茶的劳苦却少有人关注。

有白鹤从山间飞过,发出悠长唳鸣,更衬托出此刻的清静。跟随着主人穿过茶圃,银杏和松树上有水珠滴落。有了前述知识做铺垫,再看到主人拿出的茶叶,内心便多了几分人世的况味。冬雪在园后的山泉中融化,将雪水采集来,在壶中加热沸腾,拣少量雪芽于杯中,色泽翠绿生动,外形饱满润泽;沏入滚水,茶芽便随着水流在杯中起伏翻滚,如大千世界中的一枚尘埃,生机勃勃,渺小却又独立;随后,茶香便与水雾一同蒸腾扩散,馥郁悠扬,掺杂了山林之深邃与禅佛之灵气,心旷神怡间,也放下了群山之外的一切烦恼和纠缠。

茶汤明亮清澈,微泛浅绿。轻啜一口,再入喉吞尽。清爽微苦的香气竟在唇齿之间久久停留,再细细感受,几分回甘开始从舌尖弥漫,暖意和沁香随后扩散至肠胃。这清灵甘润的感受,包含了峨眉山脉的厚重深沉,也有着山林雨雾的清冽与轻盈,还有着禅佛意境中的圆满润泽。让人忍不住再倒一杯,仰脖饮尽。

一边品茶,主人一边说起曾经的生意、经历,又是怎样起心转念,开始这茶园的经营。其中的起伏跌宕不逊色于茶芽在杯中的颠簸翻腾。但主人却一脸的云淡风轻,似乎人生那些波澜壮阔也仅是这茶杯中的汤水,波动而后平复,不够便再添一点。如此闲谈着,好几杯雪芽茶汤下肚。直到被远处寺庙的钟磬声所惊醒。见窗外天色已暗淡下去,雪花又悉悉索索的飘落下来。

悟茶:

清寂禅意生,茶烟初透香

品味雪芽,则不得不提到峨眉茶道。清茶原本便是用作僧众解渴静心以及接纳众生所用。在清幽寒润的山林之间,僧众用心的栽茶、采茶,再于寺庙内细心的挑拣、炮制,这制茶的过程本已是修炼。而雪芽本身在清香中包含苦涩,随后又有回甘悠长,这不正是复杂难辨的人生况味么?

乘着茶兴,主人一面引我观看资料一面为我讲解制茶的步骤。先是将采摘下来的茶摊晾片刻。而后将茶锅烧至滚烫,茶芽倒入,开始杀青的程序。制茶人两手沿着边缘伸入锅底,将茶芽搂底翻起,然后在上方撒落,如此反复数次,令茶芽均匀受热。这道手法完全取决于茶人本身的经验与修为,火候、力道都要到位,确保每颗茶芽受热却不焦糊,否则将影响色泽与口感,其中的分寸没有几年的积累断难把握。约三五分钟,茶芽色泽趋向一致,青色转变为更为稳定的暗绿色。

杀青之后,茶芽要再次摊晾,薄薄一层铺在圆箕内,直到彻底冷却。随后是理条整形的工序,锅温已冷却片刻,在锅底涂抹薄薄一层从峨嵋山林中采集而来的虫蜡,杀青冷却后的茶芽再次入锅,继续搂底翻起,散落拍打,一边还要贴着锅边轻轻拍压。茶芽便在这样的手法中获得定型,每一颗都如同刚刚采摘下来时的生动自然、浑实饱满,可作药用的虫蜡又为其增添几分亮润色泽。

还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便是提香。在380度高温的茶锅中,迅速放入茶芽,以极快的手法翻动拍压,茶芽既要瞬间加热,又绝不能与锅底接触时间太长,否则极易焦糊。茶人的修为再次成为关键。好的手法可以确保每颗茶芽充分受热,香味迅速渗透却不弥散。既没有苦焦味,也没有火候不到的青涩。完成了提香,雪芽制作才基本完成,而后便可以分级挑拣,密封存放了。

我自诩为老茶客,也算是喝茶多年。此次却是头一回真正全面细致地了解制茶过程。繁复细致。茶道内本身已饱含佛理哲思,杯中雪芽正渗透出静谧幽香,窗外山风长啸、细雪绵密,僧众晚课的钟磬声越过苍郁古林传了过来。想起古代名士“隐匿空山,萧然静坐,远避嚣尘,养性山中”。玄机和禅意,早已蕴藏在制茶和品茶的过程之中了。

而峨眉茶道又远比这更为博大精深,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两百多年前,僧众以种茶制茶修养心性,借着这自然馈赠的理想居所,又借鉴川地的制茶工艺,再凝练着高僧大德们在品茶中悟出的佛理禅机。将问茶、坐思、听经和乐水融合统一,茶道结合武术与佛法修习,更演绎出问茶三式、龙凤十三式、飞仙四十四式等等,当然,这就有些玄乎了。

第二日,天光微明,拜别茶园主人,继续赶往山顶参拜金身普贤。想起雪芽的半日缘分,略有不舍。但这白云苍狗、随缘聚散,正如茶汤翻滚、茶芽浮沉,是谁也掌控不住的了。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