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濉溪县的临涣镇有一种茶,叫棒棒茶,这种茶说到底就是茶梗。
镇中心一里多长的街面上汇聚了16家茶馆,茶座300余张,茶壶600多把。这里居民的饮茶习惯,始于明代,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沏茶用水沿用古镇南端的龙须泉水,茶叶皆为茶梗,故名 棒棒茶 。茶馆里飘出的阵阵清香吸引着方圆百里的众多茶客前来品尝。在这里,买一壶棒棒茶,由茶客尽情享受。茶客或下象棋、打扑克,或说书、唱大鼓,三五成桌谈天说地,评论是非,其乐无穷。
据介绍,早在三国时代,曹操屯粮于此。垒土筑墙,环绕四周以为城。城中回龙泉、珍珠泉、龙须泉、饮马泉的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尤其回龙泉,更是美不胜收,泉水入杯高出杯口而不溢。临涣茶即采用此泉水泡制,因茶叶采用茶棒而得棒棒茶之美名。其茶入杯,雾气结顶,汤色红艳,味道甘美,既带有蜜香又蕴有苹果味。
据说,棒棒茶长盛不衰,与它的特殊功效不无关系:饭前饮之能增进食欲,饭后饮之能帮助消化,闲暇饮之可舒神清心,劳累后饮之能解疲提神,常饮之延年益寿,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据讲还有解酒功效,多饮之不撑腹,可暂解饥渴。
既然全部都是茶梗可以具有这样的功效和口感,我们的普洱茶友怎么会根据茶叶有没有梗来判断茶叶原料的好坏呢?难道梗多茶的品质就肯定不好?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生产茶叶的环节中,茶叶的品质在净度上是有严格规范的,什么样级别的茶不能有茶梗,而什么样的茶又需要保留一定的茶梗。茶叶含梗量只要符合标准,都是正常的。否则,过高、过低,都会对品质造成影响。
除了绿茶和一些以芽头制作的茶之外,大多数的茶,都是带有茶梗的。
绿茶一般来说都是采摘嫩叶,嫩叶中极少有茶梗。而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的采摘标准中,都是需要较为成熟的鲜叶,所以在这三类茶里,有茶梗存在是很正常的。
茶梗作为鲜叶的营养传导器官,含有较高的糖分,所以在拼配普洱茶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放入茶梗,以达到它独特的口感。
砖茶在加工储存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以及氧气条件才能进行发酵。一定量的茶梗,能增加砖身内空隙,保证氧气充足,有利于品质的形成。此外,一定的含梗量更有利于砖内水分的排出,以及增加砖身的结构力和强度。
茶梗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
茶梗也分老梗和嫩梗。老梗,就是木化严重的梗条,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细小的木条,鲜叶采摘的时候比较硬,这在粗老茶叶压制的砖茶中比较常见。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多以高脂肉食为主,粗茶中的纤维素能助其消化,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普洱茶用料也越来越嫩了,但还是有一小部分茶友喜爱老梗茶。普洱茶的嫩梗也好区分,经常留意叶底的人就能轻易看出茶梗是嫩梗还是老梗。
普洱茶原料是大叶种,嫩叶的茶梗也比小叶种醒目;再加上大树茶树龄年久,根深繁盛,吸收的营养物质丰富,茶叶嫩度高,茶梗就显得尤为粗长。如果颜色没有太大差异,肉眼看不出来,可以用手去捏一捏。嫩梗是嫩黄柔软的,用力捏会有果胶粘手,但老梗就显得生硬扎手。(来源:老曼峨勐海县班章茶厂;作者: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