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饼”究竟有什么来头?

2020-04-21 zsdown520  536  收藏  管理

普洱“茶饼”究竟有什么来头?

说起普洱茶,大多第一印象是一个圆圆的 饼 。

茶饼的诞生最早是为了方便运输和存储。现在,从普洱茶本身收藏陈化特性出发,饼茶依然最经典、最具美感的款式。在制作细节上,近年的石磨压制工艺水平更是在整个饼茶发展史中登峰造极。

今天茶虫小编就给大家扒一扒普洱茶饼那些事儿:

饼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现在的 357克饼 是建国后的标准,那历朝历代,茶饼又都是啥样子?

过去茶饼有多大呢?

饼茶,源起三国

唐代茶陆羽在《茶经 七之事》中,引用了三国时期魏的张揖《广雅》: 荆巴间采茶作饼 ,即是中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

兴于唐宋

茶叶制成饼,并在技术上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应在中国的唐代。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制作饼茶有 采 、 蒸 、 捣 、 拍 、 焙 、 穿 、 封 这样七道工序,最终拍制成饼茶。这跟现的

在 采 、 晾 、 炒 、 揉 、 晒 、 拣 、 蒸 、 压 、 封 有异曲同工之处。

唐、宋两代是中国饼茶生产的鼎盛时代, 蒸而饼之,蒸而团之 ,当时有饼茶、团茶之称。唐代饼茶表面无纹饰,或图案简单,而宋代饼茶表面龙凤纹饰极为讲究。

现在此类茶饼被称为工艺饼,多用于装饰。

衰于元明

元代,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得到较快发展。到了明朝,因为的工艺流程复杂讲究,颇为奢侈,于是朱元璋 废青团,兴散茶 。而在这次改革中,云南地处偏远,普洱饼茶,团茶等各种形状的工艺得以保留。

散茶保留了原味,但是对于长期存放来说,空气接触面过大,茶内质散失快。饼茶复兴成必然。

复兴于清

到了清代,经典的饼茶再次盛行。清廷甚至还颁布条例,规定饼茶的份量为当时的 七两 。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 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

繁荣于今

建国后茶叶产业得到全新发展,因为出口创汇与国际接轨,普洱茶饼再次被国家重新制定标准,357克标准饼诞生。

357克饼的诞生:30公斤的标准件、每件12筒(一打),都是国际惯例,而每筒7饼是普洱茶传统,30公斤除以12再除以7,就得到了当今的普洱茶饼的重量 357 克,约等于七两,也称作 七两饼 。

至今,我们最熟悉普洱茶饼大小莫过于 七两饼 (357克饼),事实上,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茶饼并非是357克,其大小随着每个朝代 度量衡 及 计算习惯 经历着变化。

说来道去,那过去茶饼又是多大呢?

就拿接近的清代来讲,清康熙帝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同时 一斤十六两 仍然沿用,那么当时的 一两大约37.301克 ,而不是我们现在的50克。《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 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 ,一个饼茶为当时的 七两 ,每饼约合261克!民国时期,官方度量衡又有所改变,每两变为31.25克,每饼约合218克!

原来过去茶饼没现在这么大。那现在买茶不是更划算了吗?暗喜中。

一斤十六两 自秦起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只是在每个时代的斤两分量都一直在变,所以茶饼的大小也一直在改变,大约接近于现在的四两、五两、六两的份量(200多克)可能都有出现过。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 原来市制成为习惯可以保留 ,同时规定 市制由十六两为一斤,改成十两为一斤 。从此每两正式变为50克,此后才有后来的357克饼。

中国茶饼的形制在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市场贸易的鲜活画面。不变的是,普洱茶饼因其优美圆融的形状和良好的储存转化特性,仍将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

了解了茶饼的 前世今生 ,大家是否发现,我们买的哪是茶饼,这是厚厚的历史呀!(来源:茶小虫,图来源:网络)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