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研究认为普洱茶的品质形成受3个因素的影响:原料、加工工艺和贮藏方法。在熟茶加工过程中,发酵工艺对品质形成尤为重要。
往期内容已经介绍过固态发酵中主要有3个方面的作用,即微生物作用、湿热作用和酶的作用。那么熟茶品质形成的调控就可以视为是对这三个因子的调控外加贮藏环境的调控。
一、微生物调控
固态发酵起主要作用的是微生物,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会直接导致普洱茶转化程度不同,从而影响品质。
因此固态发酵要选择发酵用水清洁、空气中微生物菌相良好的发酵环境;
其先要始终使发酵向有利方向进行,控制有害菌群滋生,掌握好发酵程度,严格控制发酵堆温(40-60℃)、湿度,适时翻堆(一般间隔5-10天);
也可以接种外源优势菌种,促进发酵进程。生产实践中,添加外源优势发酵菌可加快发酵速度和转化速率、缩短发酵时间、提高茶叶品质和制茶得率。
二、发酵环境和条件的控制
普洱茶的加工过程中,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线等对品质的形成同样起了重要作用,不仅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还作用于化学成分的转化。
水分会影响物质的扩散转移速度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温度控制得当可以滋生大量微生物,同时可以提高普洱茶的陈香品质。温度在发酵过程中能促使发酵茶叶中产生多种物质的化学变化、提高酶的活性和抑制有害杂菌的生长;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都需要氧气的参与,因此发酵过程中要保持新鲜空气的流通;
光线能够促进植物色素和脂类物质氧化,长时间光照还可引起茶叶化学物质的光氧反应。
所以,控制好发酵环境各方面条件,才能使发酵茶叶得到合理有效的转化。
三、外源酶的调控
传统的茶叶加工原理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通过利用或抑制茶叶内源酶,使茶叶内含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形成某种茶所特有的品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将外源酶有针对性地添加到茶叶加工过程中可以提高品质和产量。但是,在具体的制茶实践中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四、贮藏环境的调控
除了对发酵过程中三个因素的调控外,普洱熟茶还需要有一个后续陈化过程,这个过程中茶叶内含成分的协调变化对品质形成有重要作用。仓储陈化过程中要生、熟分开存放,把品质特征鲜明的分开,利于熟茶品质风味的形成。仓储要求湿度低于70%,温度25℃左右,环境清洁、通风、无异味。(作者:布衣,来源: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