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七)

2020-04-21 zsdown520  1189  收藏  管理

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七)

藤条茶是云茶的传统采养模式,早在清代就已出现,并在清末民国在澜沧江中游两岸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解放后,云南茶业与丰产密集的现代茶园接轨,藤条老茶园被视为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但受到冷遇,而且其接受低产茶园改造被大面积矮化。幸运的是,云南在双江、永德、临翔、景谷、镇沅、景东、澜沧等地还保留大面积藤条老茶园,到了老茶园受追捧的最近十年,这种云茶传统采养方式不但在藤条茶产区复兴,还广泛传播到一些以前从不或者很少采用藤条茶采养法的茶区。

关于藤条茶,早在2014年初,白马非马就策划推广了 古树藤条茶 之概念,安排人撰写了《袁丽:古树藤条茶首倡者》等一系列文章,在茶界引起一定反响。2014年底,包忠华、白马非马、李琨相聚于普洱市茶源广场,其间聊起了藤条茶,李琨说 藤条茶我们普洱市叫柳条茶、辫子茶,在镇沅、景谷到处都是,古树藤条茶园面积加起来不下数万亩。李琨是普洱市资深茶人,长期奋斗在种茶、制茶与茶文化挖掘推广第一线,其是镇沅人,受从事农业工作的父亲影响自小就对种植感兴趣,藤条茶这种树姿独特的茶树深深吸引不到十岁的他,故其后来从事茶叶后就针对这种独特的采养法进行长期深入探究与总结,于近期写了《太和甜茶: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一文,堪称茶界首篇讲清藤条茶独特采养方式的文章。

包忠华原为普洱市茶业局文化品牌科科长,几年如一日为普洱市茶产业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于2015年初调任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以后,作为肩负引领全市茶产业发展使命的国资委旗下公司,其决定打造全新的名片来推动普洱市茶产业的发展,于是 普洱晒红 大自然仓 陈普 等全新概念闪亮登场,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晒红在 天下普洱茶国 的倡导下俨然成为云茶新起的一个火热的新品类。而藤条茶这种云南先民在农艺方面的智慧结晶,在云南茶产业向传统价值回归之时显然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将这种传统采养模式进行产业化,包忠华提出了打造大老乌山古茶区的战略构想,将之打造成 中国藤条茶之乡 。大老乌山涵概镇沅、景谷与景东的藤条茶核心产区,其数万亩古树藤条茶将构成世界最大的古树藤条茶园,也为镇沅县的茶产业找到全新的发力点 晒红故里,中国藤条茶之乡 。

为配合这一战略构想,白马非马与包忠华、李琨多次深入景东、镇沅、景谷考察藤条茶,白马非马撰写了《包忠华:将老乌山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起底藤条茶:云茶传统采养模式的复兴》等文章,从产业打造、历史发展脉络、传统价值梳理及其在当代复兴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纵深解读。

在推广中我们发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藤条茶,另一方面大家对于藤条茶这个 古老的新事物 所知甚少,而且存在许多认知上的误区,于是我们将藤条茶的基本情况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以直观易懂的一问一答形式进行解读。

一、何谓藤条茶?

藤条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以及云南气候条件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成为一项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农艺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一书中对之作了介绍: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低垂柔软的姿貌。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是双江清朝时期已有的养培法。

二、藤条茶是独特的茶种吗?

许多人看到藤条茶枝条细长,采摘蓬面大而好,生长枝多,而认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茶种,比如类似紫娟。其实,藤条茶跟先天的茶种关系不大,而是茶树定植后被人为按照特定种植管护与采摘模式造就的,通过长期干预而形成独特的藤条状。

为什么说藤条茶是云茶传统采养法,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茶树不采不发,越采越发,但光采不养,就会造成过度采摘,不但使茶叶品质下降,也往往会大伤茶树元气,甚至会导致其衰亡。云南先民在长期种茶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云南大叶种乔木型茶树的采养方式,一方面保证了产量,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养护手段,保证了茶树的旺盛生机,这就是云南特有的藤条茶采养方式。

这种 顶留叶、侧修枝、隐清除 的管理方法,通过一系列采养结合、培根树形、循序渐进的措施,能够于外部改良土壤,补充水肥,防止侵害,于内部调节驯化,调节营养物质,保生长优势。其可让茶醒得早,发得齐,长得匀,采得尽,且芽肥体壮;让茶树主干壮分枝匀,篷面宽;让茶枝多而不乱,密而不细,疏而不稀,既确保了产量,又保持了树形,延长了盛产期,还提高了质量。使几百年的古茶树至今还生命力旺盛,保持连年丰产,有的古茶一季产鲜叶竟达50余公斤。用这一管理法采管的茶树,有的年久之后,枝条分布均匀,其形如辨,柔如藤,韵如柳。品象极佳之树被冠以 辨子茶 藤子茶 柳条茶 之称。

用这采养法的鲜叶制得的干茶,含梗带蹄有片,一看就知是放养型茶树,按照传统法采摘,自与现代种茶采茶法有别。一见树就知它的成长经历,就知人茶共兴的漫长历史,其是云南大叶种的传统采养法,是云南茶叶在清末民国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活见证。这一法自与现代茶园高密植、高投入、高产出、规模化、标准化的理念有别,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文化一套特技的见证。

三、为什么说藤条茶是云茶高度商品化的产物?

藤条茶是一种云南茶叶的传统采养方式。其的出现,是云南茶叶高度商品化的产物。

云南茶叶在自然经济阶段,其种植的可能是数千年前祖先从原始森林里移栽的野生茶树,经过千百年的不断驯化成为过渡型或者栽培型茶树;而且其没有大规模开辟专业的茶园,而是零散种植于房前屋后,田间地角,乃至大森林里面。这种自然随意的种植方式被称为 混农林茶园 ,也就是茶树零星种在农田与树林里,其充分体现了茶叶商品化程度不够,种植方式落后,产量低下,加工简单粗糙,老百姓种茶树以 自用为主,交易为辅 。滇西南茶叶的商品化发轫于明朝,在清朝雍正与乾隆年间已经实现了充分的商品化,这就是普洱茶的第一次兴起,其核心产区就是古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作为早期的商品化茶区,其虽然采取当时的良种与先进的种植技术,但还带有浓厚的 混农林茶园 的痕迹,也就是茶树还是跟农作物混种一起,或者直接种在森林里,只是其的种植密度与规模要远远高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茶园。

到了清末民国,普洱茶进入了第二个兴盛期,澜沧江中游两岸的新茶区被开辟出来,这些大面积开辟的新茶园采取了当时最先进的满天星纯茶园种植方式以及藤条茶的采养管护模式。满天星纯茶园,改变了过去将茶苗种在农田与树林里的模式,而是专门开辟只有茶树的纯茶园,而且每亩种植密度达200 600株,远远高于 混农林茶园 每亩100 200株的种植密度。纯茶园的出现可以大幅度提高茶叶的单产,而采用藤条茶的采养管护模式,既可养树,又增加了产量。满天星纯茶园与藤条茶采养方式的出现,喻示着云南茶叶进入了高度商品化时期。

总之,藤条茶区大都位于清末民国新兴茶园,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中游两岸,其深受汉文化影响,是云南茶叶高度商品化的体现。由于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经营者要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混林茶、混农茶作为副业性的商品生产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必须向主要副业和专业生产转变,在此时代背景下满天星纯茶园与藤条茶采养法得到大面积推广。

四、藤条茶的种植区域有哪些?

云南现存采用藤条茶采养方式的茶园大都集中在澜沧江中游两岸茶区,遍布在双江、永德、临翔、景谷、镇沅、景东与澜沧等地。

五、藤条茶起源于哪里,怎么传播的?

藤条茶采养法是云南古老的种茶制茶传统与来自中原的先进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的雏形可能早在明代及以前就已出现,成熟于清朝,并在清末民国得到大规模推广。

云南的茶树大都是乔木大叶种,树长得太高不方便采摘。我们的先民就对茶树进行矮化,其发现不但采摘方便了,而且矮化过的茶树,主干不明显,会长许多分枝,采摘蓬面变大,产量也增加许多,于是千百年来云南的老百姓就形成了对茶树有意识地矮化,并将分枝养得很粗壮高大。景东是云南最早种茶的地区之一,早在唐代《蛮书》中就有 茶出银生 之记载,故当地留下许多种植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大茶树,这些茶树跟版纳一带的茶树相比大都没有主干,都是几条侧枝长得异常粗大,高达数米,甚至十几米。

矮化与培育生长分枝,就是云南先民对藤条茶采养法的一大贡献,也是藤条茶的雏形,这种方式最早出现于景东一带,后来沿着澜沧江中下游两岸进行传播。而藤条茶形成一套完善的采养法,得益于明清两朝内地精细农业传播到云南,比如松土、施肥、中耕、修枝打叶、疏花疏果、先进的采茶技术等等传入云南,跟云南本土原有矮化茶树的习惯相结合,从而催生了藤条茶这一中国农艺史上的奇葩。

清朝咸丰光绪年间,云南的老茶区双江掀起了大规模汉化的潮流,大量来自临翔、凤庆与云县等地的汉人定居双江,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艺,并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的种茶与制茶技术,对当地原始粗放的茶业进行提升改造,大力发展茶叶商品经济,使得双江成为清末民国澜沧江中游新茶区崛起的一个策源地,其邻近的临翔、凤庆、云县、景东、景谷、镇沅、澜沧等地纷纷到双江引种勐库大叶良种,并学习勐库先进的种茶与制茶技术,这其中就包括了学习先进的藤条茶采养法,故使得藤条茶园遍布澜沧江中游两岸的双江、永德、临翔、景谷、镇沅、景东与澜沧等地。总之,藤条茶雏形源自景东,然后经过千百年的不断的总结与改进,其采养法最终在双江成熟,然后再扩散到澜沧江中游两岸。

六、为什么说藤条茶是云南独有的农艺智慧结晶?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藤条茶的定义。

藤条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以及云南气候条件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藤条茶采养法是针对云南茶叶的特点而量身定做的。

首先针对的是大叶种乔木型茶树,因为其长得高大,云南先民为方便采摘与增加产量往往对之进行矮化,并培育生长分枝。

其次,云南先民形成了制作晒青茶的传统,其是饮品更是药,能驱严寒、促消化、提精神、解暑消夏除疲劳,是山区人民健康的一大保障,而藤条茶是先民针对晒青毛茶特点总结出来的独特采养法。明清以来,中国内地茶区形成了名优绿茶挂帅的传统,追求茶叶的外在色香味形与细嫩程度,而滇西南作为普洱茶的主产区,其做的是对原料外形要求不高的晒青毛茶,鲜叶必须有一定的成熟度才好。这样,它的内含物质更为丰富,储存陈化后的效果更好,对人的身体健康更有利。嫩度高的鲜叶,除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外,其它物质含量都显不足,陈化后厚重不足,芳香物质不够丰富,风味不突出。普洱茶毛料并非越嫩越好,因此其适合采用藤条茶的采养模式,即不采过嫩的芽叶,而将其放到叶片成熟再采。

最后,其是针对云南许多茶区的土壤气候条件总结出来的一套管护茶园模式。比如,藤条茶主产区之一的老乌山(位于镇沅与景谷),海拔高、气候凉、春天十有九旱。在长期的生产中,当地人结合高寒山区的气候特征,茶的生长特性,发现,老叶虽吸收阳光,合成营养,但营养多供于叶柄处的潜伏芽腋芽,所以除顶芽实行留叶采外,其余的老叶有计划的清除,减少对潜伏芽的营养供给。再有老乌山一带春天十有九旱,老叶除合成营养外,还参与了茶树的蒸腾作用。在茶根不能吸收到水份时,叶太多,过多的消耗茶树体内的水分,减小积存,使芽发不好。严重时还会造成耗水过多,茶树死亡。所以必须清除多余的老叶,确保水份不散失,平安渡过旱季,让春茶肥壮。茶太多叶太多,忙不过来时,茶农会用竹条树棍,直接打掉多余的叶子,绝不多留。通过这种采摘方式制得的茶通常都有梗含片带马蹄,自与现代茶园管理采摘的茶有别。

虽然藤条茶是云南独有的东西,但省外在数十年前也有类似的采养法 留顶养标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业大辞典》介绍了 留顶养标 :除枝条顶端新梢外,其他侧枝所有芽和新叶全部采净的手工采茶方式。能促进茶树长高,但分枝极少,每批大部分新梢接近成熟时开采,采摘批次少,采下的新梢较为肥壮。这是因为内地茶区除了做追求嫩度的名优绿茶之外,也做大宗绿茶及乌龙茶、黑茶等采摘相对粗放的茶叶,因此在过去采用 留顶养标 法的茶园非常盛行。但其跟藤条茶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内地茶区主要是中小叶种,而云南的老茶园都是大叶种乔木型茶树,虽然在传统采养方式上有相通之处,但差异很大,加上经过近现代上百年的改造,内地茶区的老茶园基本上都改造殆尽,换成清一色的现代密植丰产茶园, 留顶养标 法只在极少地区保留。

七、藤条茶会对茶园造成过度管护与采摘吗?

建国以来,云南茶叶大规模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接轨,普洱茶的传统采养模式被抛弃,采用了追求产量、卖相、嫩度的绿茶化茶园管理模式,一片片老茶园被台刈改造成丰产茶园,同时大面积定植台地茶。到了2003年普洱茶兴起之后,随着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云南茶叶又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茶树越少人工干预越好,最好是不施肥,不修枝叶,让其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任其生长。但所谓的不干预理论,在古树茶紧俏的今天,在追求靠产量来换取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茶农面前不堪一击。在古树茶的热潮冲击下,按照自然放养模式管理的茶园,由于产量太低,茶农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往往按捺不住,拼命给茶树施肥,松土与除草,并把遮阴树砍了,增加光照强度,促进茶树的光合作用,以促使茶叶发得更快,更多,而茶农采摘的轮次也在大大增加,留给茶树休养生息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过多人为干预下,许多非常出名的古树茶滋味变淡变薄,原始野韵逐渐成为传说,而古茶树也因为过度采摘利用而迅速衰老甚至死亡。于是,从2010年起,人们纷纷指责茶农对古茶树进行过度管理与采摘。这几年 过度采摘 成了行业的一大热词,但正义人士除了指责茶农杀鸡取卵之外也束手无策。

当云南茶叶摆脱了现代过度干预的绿茶思维,采取了几年黄老无为而治,而治理不了过度采摘之痼疾之时,是不是该回到老祖宗的传统去看一看,有什么可救当今之时弊,这样一来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就走到前台。

其实,藤条茶是背负 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 的骂名闯入人们的视野的。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周身无芽,满地是叶,残枝、花果散落一地,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会导致茶叶品质严重下降。其实它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之原料 传统晒青特性,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采养模式。藤条茶采养方式的原理跟种果树是相通的,都需要修枝打叶,疏花疏果,松土施肥,老百姓在采藤条茶的同时,进行修枝叶、疏花果的工作,自然会造成满地枝叶的现象。茶树养得好,产量自然也会提高,这是适度采摘,根本不是什么过度采摘。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丰产茶园管理模式、最近流行的不进行人工干预模式与云茶传统采养模式都有其生存空间。比如在追求产量、卖相与嫩度的时代,密植的灌木型台地茶园就大受欢迎,而到了古树茶概念兴起之后尽量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茶园就深受欢迎。但在利益驱使下,老百姓往往会对茶树进行人工干预,以提高产量,增加利润。这时,藤条茶这种云南传统的采养方式就到了隆重登场唱主角的时候了,因为其兼顾了产量与养树的统一,能让广大茶农学会正确的、科学的干预茶园,在兼顾品质、产量与可持续开发的前提下探讨出云茶产业大开发之全新路径。

八、藤条茶采养法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手法有哪些?

1、茶不采不发,越采越发。多采可促进其分泌生长素,刺激茶树再发芽。故按采养结合方式管护茶园,现实养树与增产的有机统一。

2、培根塑型

培根:施肥,深翻,松土,挖断须根,改善茶树的土壤生长环境。

塑型:实施采芽打顶分杈,建立一级生长枝、二级生长枝、三级生长枝,等级续生生长枝,使生长枝多而不细,密而不乱,建立好树形,扩大采摘蓬面,确保丰产。

为何要打顶分杈?

云南大叶种茶是乔木茶树,如果不打顶分杈,它会像其他乔木树一样 长高不长蓬,树大无产量 。

为何建分级生长枝?

生长枝不够,蓬面少,茶树生长不健康,产量少。生长枝过多,茶树吸收不好,供给能力弱,鲜叶小而碎细,外观品质差,采摘还耗工费时,芽叶数量多,产量(重量)不增,质量下降。

3、富长芽,穷生花

如果土壤有好的条件,好的肥力,好的供给,那么茶树会多长生长芽,反之产生花芽,使整株茶树花果满枝,过早进入繁殖期与衰亡期。一般老百姓采用常翻土,勤施肥,附清除(清除附在茶树上的寄生物)的方式来进行人工干预,让茶树保持旺盛的生机。

4、保生长,抑繁殖

具体方法:顶留叶,侧修枝,隐修除。

顶留叶:采摘时,将枝条上的芽叶一次采净,只在枝条顶部留两片叶子,到下一拨的采摘时会产生两个芽,产量就因此倍增。采摘时,壮芽,留叶采;弱芽,连马蹄将叶片一次清除,减少分枝(留马蹄会长分枝),以确保顶端能获得有效的营养供给。

侧修枝:建立起来的蓬面,很多会弱化,会衰退。这些衰退的枝条就要修掉,减少其对营养物质的占有,这有利于通风透气,增加阳光的照射,让树体更健康。

隐修除:是指清除隐患,因为每一片叶柄都有一个隐藏芽,大叶片(老叶)制造的养分供这个芽,其多数为花果芽,清除隐藏芽,也就是清除了花果芽萌发机会。

5、耗生长,保持续

鲜叶肥壮的时候,要留养,形成小芽、空心芽的时候要及时采摘,在一天内一次性将一棵树采完,所以经常有七八个人同时采一棵藤条茶单株的现象。

将芽叶养成熟了再采,这是因为采摘嫩度高的话,茶树生长素没耗尽,促使隐藏的芽萌发,品质不高,使茶树凌乱,缺乏后续生长能力。这些潜伏芽在生长芽与花果芽之间转换,如果过早的消耗潜伏芽,一旦茶树发生意外,茶树再次恢复生长萌发的机会减少。

九、藤条茶一年可采几次?

藤条茶一年可采三到四次,第一次在春天采,叫头春茶;第二次夏天采,叫二水茶(品质跟春茶差不多);第三次在秋天采,叫谷花茶,如果秋茶采得干净,冬天就不用管理,否则在冬天还要打老叶(昔归茶农在冬天就拿竹片打老叶);藤条茶树养得好,修得干净,发得好的话,还可以在冬天再采一次,叫阳春茶,其又称冬茶,滋味、香气好,不耐泡。

藤条茶一年最好只采三次,尽量不要超过四次,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养树,可是许多地方的茶农一年常常采四到五次,这就会造成茶树过早衰弱甚至死亡。

十、怎样避免藤条茶树衰老死亡?

采用藤条茶采养方式,茶树花果很少,生长机能旺盛,只要根部不出问题,树就不会出问题。根要不出问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土壤板结,茶树就失去了生长能力;二是干旱问题;三是水涝问题。许多茶树都死于这三个问题,只要管理到位,一般可以避免。此外还要注意虫害问题,积年累月的虫害会彻底破坏茶树的生长修复能力而使之衰亡,比如虫把老树吃空,及时发现与打药就可避免。

十一、藤条茶独特采养方式对云南当代茶园管理的意义?

自2003年普洱茶进入第三个兴盛期开始,云南茶产业迅速向传统轨道回归,传统种植与加工模式得到推崇,其产品附加值不是现代丰产茶园所能比拟的。在这种复古风潮下,云南的老茶园及藤条茶这一传统采养法受到追捧。

于是,我们看到云南现存80年代以前的老茶园受到人们追捧,明清与民国茶园更是以古树茶的名义笑傲中国茶之江湖;对于,现存面积最大的80年代以后定植的丰产台地茶园,人们也纷纷对之进行升级改造,一种是在茶园产量下降不大的情况下将之升级为现代生态茶园与有机茶园,另一种是通过稀疏留养方式将之改造成传统茶园,通过牺牲产量,打原生态牌,来大幅度提升茶园附加值。稀疏留养茶园,就是云南最新的一代茶园,其是原生态消费观念兴起以后对台地茶进行返祖式改造的产物。

老茶园、新兴仿老茶园大都采用自然放养与藤条茶采养法两种茶园管护模式。自然放养模式,其产量太低,就商品化而言,其能作为一种奢侈品存在,满足少数高端消费圈子人群的需求;藤条茶采养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其做到了一定的量产,其适应于云南大多数老茶园以及新兴的稀疏留养茶园,适合当做中高端市场的主流来推。

十二、如何打造 中国藤条茶之乡 ?

藤条茶是云南自古形成的一种传统茶树采养方式,不仅仅盛行于双江的勐库东半山与邦协,还分布在临翔区的昔归与永德、澜沧等地,而在澜沧江的东岸,无量山纵贯普洱市的景谷、镇沅、景东三县,从景东的大朝山东镇开始,穿越镇沅的宝仓山、老乌山,一直延伸到景谷的苦竹山,这绵延将近一百公里的古茶区,拥有20万亩茶地,其中有4万亩古茶树,大多采用藤条茶采养方式,堪称天赐普洱市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

普洱市茶文化学者、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包忠华,在去年底与今年初,数次考察这一带独特的茶叶资源之后,与普洱市茶人李琨合写了《老乌山:茶界的又一匹黑马》一文,提出了将老乌山打造成普洱市第二个景迈山之战略构想,其后又针对景东、镇沅与景谷三县的古茶山打造与宣传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深入规划,以及没有找到自己核心价值之弊端,于今年4月份提出了整合景东、镇沅、景谷三县在无量山系的古茶资源,以横跨镇沅、景谷两地的老乌山为核心,打造老乌山古茶区,并将藤条茶作为最核心的资源与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发与宣传,使之建成 中国藤条茶之乡 。

怎样提质增效,整体打造老乌山大茶区品牌。包忠华认为可从三方面来入手: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大交通,打通各县只修自己的而造成的断头路;其次,大茶区统一规划,打造最具特色名片 中国藤条茶之乡;最后,大品牌带动大茶区整体崛起。通过大茶企、大品牌的引导与支撑作用,整合传媒与渠道资源,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引导茶农与初制所提质增效。

目前, 天下普洱茶国 正在积极牵头做大茶区构建落地的几项实事:一是由高产迈向高效。在过去是低产茶园改造,现在是低效茶园改造。政府引导,企业在收购价方面进行倾斜,让老百姓形成藤条茶留养习惯。二是加工水平的提升。 天下普洱茶国 整合景谷3家、镇沅2家、景东3家合作社,输出晒红等技术标准,确定合理的毛茶收购价格,从鲜叶开始把控质量,保证合作者的利润空间。三是产品研发。 天下普洱茶国 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老乌山晒红、老乌山 紫为上 、老乌山古树藤条茶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茶品,以市场口碑的形式打响老乌山的名气,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四是藤条茶申遗。建议镇沅县尽快启动构建 中国藤条茶之乡 工作以及藤条茶独特的采养方式申遗工作。(文/白马非马,李琨|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