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贵普洱诞生记下篇

2020-04-21 zsdown520  659  收藏  管理

史上最贵普洱诞生记下篇

那么, 大红印 究竟是何来头?

邓时海先生编著的《普洱茶》一书,其中的第五篇《茶谱篇》,他概述了红印圆茶的来源与流通,认为 大红印 是 现代普洱贡茶 ,并梳通说: 1949年佛海茶厂,改名为勐海茶厂,第一位厂长唐庆阳先生亲口说: 打从范和钧时期开始,那种红色茶字的普洱园茶,一直都是选用勐腊最好茶菁做的,而在勐海一带产的茶菁是做成绿色茶字的普洱园茶。 勐腊县包括勐腊镇、易武镇等,所以红印的茶菁是来自易武茶山大叶种茶树,那里的普洱茶菁,一直都被定为最优良的。 (注释:唐庆阳先生退休前一年担任过勐海茶厂的厂长)

邓时海认为 大红印 茶菁原料来自易武茶山大叶种茶树。事实上,并没有任何史料可以佐证邓时海先生此观点,他的 定论 仅是对于唐庆阳先生: 打从范和钧时期开始,那种红色茶字的普洱园茶,一直都是选用勐腊最好茶菁做的 一句的过度发挥和主观臆断而已。

邓时海先生想著普洱茶学之书,立普洱茶学之说的热切与初衷,就像他对普洱茶学的贡献一样,不可小觑。但邓先生如此撰作、编造、臆断的部分恐会贻误后学,为投机倒把者提供可乘之机。

因为,上世纪40、50年代,易武镇优质茶菁区域交通堵塞,根本无法集中收购足量的茶菁去制作批量茶产品,刮风寨、麻黑等地山高路远,道阻且右,所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茶商收购易武茶农足量的茶菁原料,送到勐海制作批量 红印 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恰恰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成为读者迷信源头的同时,也成为了所谓普洱茶 大师 白水清等人的炒作契机和手段,以及沈培平、余秋雨等人包装 身份 的依靠。

当然,我们那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号称是要重塑普洱茶的语法,但我们细细品咂他笔下的语法,也不过是把邓时海的臆想换了一种表达。运笔于书闺之内,大刀阔斧、阔论品鉴普洱茶,一二三十五六七......,令人佩服。

同时,先生们不约而同的搬出邓时海先生前后期红印园饼的分期,认为: 红印普洱茶是1949年开始运销到香港。红印普洱茶可分为 早期红印 茶饼和 后期红印 茶饼,也就是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产品。

对此,邓时海先生还提出,红印茶饼前后期包装印刷,及字体线条变化缘由等诸问题的分析,看似天衣无缝,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有待商榷的。

有确切史料记载,中茶商标注册于1951年。按照邓先生的分期,要说在1951年以前四十年代,就有 红印 中茶商标,如此不分轻重的言论,纯属无稽之谈。

大红印 究竟已成历史,或是缥缈虚无的存在,我们无法确切,传说中的 大红印 有没有真实存在。因为拍卖会上以天价交易的红印,存在着诸多疑点。

仓储问题也是 红印 的一大疑问,邓时海先生在初版于2004年的《普洱茶》一书中提出, 红印 茶饼都是 干仓 贮藏,前期约为65年,后期约为55年,算而今天, 大红印 前后期茶饼已有70年和80年的历史。

70至80年的骨灰级藏品,与福元昌号1920年陈茶都有同样的问题。姑且不说这款 老茶 能不能饮用,有没有毒的问题。

从近日香港某拍卖会上出现的天价 干仓 红印来看, 干仓 所引出的疑问层出不穷。

素闻香港为 潮仓 地区,流于香港70至80年的 大红印 ,何来 干仓 之说?拍卖会的 干仓 红印 如何在香港存为干仓?或者保存者如何烘为 干仓 ?干仓之谜是这场拍卖会的最大漏洞,谜底不攻自破。

余秋雨先生多次盛赞沈培平先生的管理学问及普洱茶学问,把沈先生、白水清先生归为不喝 下等茶 的大师,列为自己的同道中人。这些年,不知余先生是否还喜于在朋友跟前提起与沈培平先生的友谊,和茶会故事?

给你个1200年前的 火腿 你敢吃吗?我很难想象秋雨先生在《极端之美》中对那些古董茶啧啧称赞的感受了。这倒也是一种极端,挑战着我们的极端心理耐受能力!

沈培平先生对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可能做过一些推动性的贡献,但很难说功过相抵。这就像:再有才华的诗人,倘若他杀人嗜血,再高的才情也改变不了他是杀人犯的命运。

从2004年到2013年,再到今天,普洱茶市场变态、恶性的市场竞争,又何尝不是沈培平先生一手主导埋下的祸根?而沈、余诸人的共同至交白水清,就是其中的每每坐收渔翁之利的,这恐怕是人尽皆知的。

我们知道,包装自己是某类 文化人 的特长,话茶时总要拉上金庸、白先勇等大先生,对普洱茶之学亦是如此。

余秋雨曾对普洱茶进行过一次所谓的大排序,提出要冒天下人之不敢为,对各类普洱茶名品排名排序,然后再向他口中的 大师 、 老朋友 白水清、沈培平、何作如、太俊林、张奇明、王家平们求证,寻找不谋而合的契机,真是良苦用心。

他的品鉴普洱茶,将 宋聘、福元昌、向质卿、双狮同庆、陈云号 五大 号级茶 排为前五名;将 大红印、甲乙级蓝印、红印铁、无纸红印、蓝印铁饼 五种 七子饼 分别列为前五名;将 八八青饼、七子黄印、七五七二、雪印青饼、八五八二 五类 印级茶 排在前五名。

讲的一套接一套,像是这些天价茶都在他们这一伙人的手中,时刻品类把玩似的。

尽管余先生最后总结说: 可见,在口味等级上,(我与)高手们分歧不多。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余先生之观点,更多的是与沈培平的分级观点相重合的。

是不谋而合,还是座谈同谋?恐怕只有坐在一起喝 大红印 的人才心知肚明。

相对于现在诸多身体力行,亲力亲为,行走茶山的普洱茶学者喝普洱茶爱好者来说。余秋雨先生对谈茶、品茶有自己独特的见地。

他习惯以文笔、文采喝茶,天马行空的想象和造作,用妙语连珠,缔造一系列根本不存在的虚假体验,令观众神魂颠倒,追捧不止。信而饮之,坑坑洼洼。

余秋雨先生试图建立一种有等级的茶话世界,推崇以白水清、沈培平等 普洱茶大师 ,并将与之对应的 宋聘 、 大红印 八八青饼 等所谓的高档茶与普通茶划清界限,进而图谋建立一种 有等级 的喝茶制度和茶的日常生活。

在我看来,阐明 上等人喝高档茶 的道理,就是余秋雨先生的品鉴普洱茶的核心思想。

然而,白水清逐渐走上了 传销式 的普洱茶 大师 之路,他所谓自己手中价值连城、一泡难求的 大红印 、 八八青饼 究竟是真是假,我们无从知晓?

沈培平早已成为囚笼困兽,再多、再贵、再高档的 大红印 对他而言也不过是贪欲的睚眦,或者他也做过抱着 大红印 闪闪发光,成为 大师 和 教皇 的梦,但他们都走向或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直到今天,余秋雨先生不知是否还在枯坐闺中,冥思苦想哪一种普洱茶是一等品的问题呢?李白说: 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又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在我看来,香港近日刚刚落幕的某拍卖会,也是这伙人集中自编自导自演自炒起来的。

我们今天所见的 大红印 ,本质就是一种商业意义上的伪装,不过是后来才换上的做旧的假包装。而 大红印 的存在,亦只是白水清 普洱茶教父 与 营销家 的一种想象之物。

是时,民智已逐渐被文明所唤醒。时代越来越多的需要生活与品质,越来越多的需要回归日常,普洱茶的命运也摆脱不了这个趋势。

因此,在普洱茶是什么的问题上,我一直推崇古人 柴米油盐酱醋茶 的观点,普洱茶存在的基本意义和终极目的,都是茶本身的饮品属性。陈年与否,古老与否,并不应该是衡量普洱茶优劣的主流标准。

茶是用来喝的,好喝才是硬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这株茶树古老、珍贵而昧着良心说好喝,也不能因为一株生态小树茶因为它小而无视它的饮用价值。

好茶在于生态、在于工艺、在于是否与生活对称,在于是否真心好喝、能喝,健康的、生态的、好喝的,就是好茶。

我相信,在未来,真正的普洱茶世界,只属于那些用心做茶,用心喝茶,平恒勤俭,上善若水的茶人。(来源:茶资讯;作者:石一龙)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