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地理故事|茶马古道

2020-04-21 zsdown520  621  收藏  管理

普洱茶的地理故事|茶马古道

普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公元1620年(明末)谢肇制的《滇略》一书中。明末时撰,出版于清初1664年的《物理小识》一书中第一次出现了 普洱茶 的称谓。

毫无疑问,那时的 普茶 、 普洱茶 指的是地理意义上的茶,也就是普洱这个地方出产的茶。这时的普洱茶,只是强调原料的产地,并没有特殊的生产工艺的内涵。

普洱茶概念内涵的变化首先发生在清代。清代,普洱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是销量大大增加,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二是普洱茶因为满清皇室的推崇,成为 夏喝龙井,冬喝普洱 的宫廷饮品,成为中华名茶。

这一时期的普洱茶产品主要分为藏销茶(也叫边销茶)、贡茶和一般的比较靠近贡茶标准的高级普洱茶,但在茶的形态上,为了便于长途运输,一般都制成饼茶或者砖茶。这三种茶在原料和产品形式、包装的规范上虽然有所区别,但都显然不是作为普洱茶原料的 晒青毛茶 。

或者说,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已经是指由普洱这个地方生产的晒青毛茶制作成为的 成品 之后的茶。至此,普洱茶的内涵已经悄悄发生了流变,包含进了某些生产工艺的因素。因此,在清代和民国初年,人们已经把 晒青毛茶 和制成成品的普洱茶分别视为两种茶。

而在云南制成成品的普洱茶要经过漫长的茶马古道才能运输到消费者手里。茶马古道运行范围在中国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至广西、贵州等省份。

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南亚、西南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

茶马古道光在云南境内就有约两千多公里,几乎贯穿整个云南省,完全靠马帮一步一步行走,因不少路段十分艰险,单程一趟也需要三四个月,古道之难行可想而知。而出了云南境内,普洱茶在路途上的颠簸还远未结束,要到达消费者的手里,大多还得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就在茶马古道上的漫长颠簸中,就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通过人背马驮,风吹、日晒、雨淋的时光洗礼,普洱茶的品质在运输途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抵达消费地域后,普洱茶大多经过了自然发酵过程,变成了冲泡后汤色红浓,有陈香味的普洱茶。

而有趣的是,在普洱茶的故乡云南,人们却很难喝到普洱熟茶。原因很简单 云南并不生产普洱熟茶。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普洱茶的古典时代,具体说,就是从清代到民国初年,人们认知普洱茶的概念就出现了差异:在普洱茶的故乡,云南人眼中的普洱茶主要是 生普 ,而在普洱茶的主要消费地域,也就是从云南出发的茶马古道的尽头,人们认为的普洱茶则是 熟普 。

不能说这两种认知谁对谁错。但这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任何一种商品的认知,主要是以消费者为主的。普洱茶在古典时代的命名也是这样,主要还得由茶马古道的尽头的主体消费者们说了算。(作者:雷杰龙,来源:普洱杂志,图来源:网络)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