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有茶友在微信后台留言问 普洱茶膏是什么? ,本期就和茶友聊聊 普洱茶膏 ,不啰嗦直接进入主题。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1、发展历史
通过上面的介绍,茶友一定认为普洱茶膏是新时代的产物是吧?其实不然,茶膏的制作工艺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茶膏始于唐代、成于宋代。南唐时的《十国春秋》、宋徽宗《大观茶论》、清朝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等文献上均有茶膏的相关记载。而明代由于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茶膏的制作工艺也从此消失在中原大地上。
清代是茶膏的最兴盛时期,由于普洱茶深受皇家青睐,并且云南地处边疆(古代云南是南荒之地,不属于中原),保留了一部分唐宋制茶工艺,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之上,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近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制膏方法,使其生产出的 普洱茶膏 跃上了新的台阶, 普洱茶膏 也由此正式定名。
2、现代技术
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已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就算期间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便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更加科学合理,工艺更加科技化。
目前较为先进的、能够较大程度保持普洱茶膏后期转化价值的有 低温或超低温萃取工艺 , 仿生恒温浸提技术 ,还有诸如冷等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干燥等一些最为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也运用到普洱茶膏制作当中。
而土法大锅熬制所制作的茶膏,虽然价格低廉、产量大,但由于经过高温,将普洱茶内的活性物质大量杀灭,并且使得芳香物质大量流失,基本丧失后期存储价值,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更多普洱茶的品饮、收藏、养生知识请加微号:6480348 查阅。
3、陈化期限
从理论上推算,普洱茶膏陈化期大约为5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
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 老茶膏 ,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
近几年市场上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 老茶膏 ,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 仿品 。
而在功效方面只要不是如土法提炼,将茶叶中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破坏殆尽的话,一般来说其功效与传统普洱茶差别不大。
4、购买鉴别
(1)滑感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 动能 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
(2)通透性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3)如果茶膏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
(4)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陈化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不过具体的陈化时间受存储方式影响较大。关于普洱茶和茶膏上的白霜是什么?可在微信:6480348 中查阅《普洱茶上的 白霜 到底是什么?》一文,文中有详细解析。
(5)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普洱茶膏是对先人智慧的延续,是普洱茶的深度加工,也是对普洱茶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和挖掘,使得普洱茶在科技时代、经济时代焕发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