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茶友将自家的老茶头送与贝叶品饮,贝叶感激不尽。但在与茶友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他对碎银子很感兴趣,却弄不明白老茶头和碎银子之间的区别。
其实对于老茶头和碎银子的关系,历来有不少争议,有人说碎银子就是老茶头二代,也有人说这俩根本不是一个工艺,完全就是两回事,今天贝叶就跟大家简单聊一聊。
老茶头是普洱熟茶发酵时,人工渥堆形成的块状茶。
茶叶渥堆发酵时,茶堆温度上升,为了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烧堆,需要及时翻堆,有翻堆不均匀的地方就形成了茶疙瘩。
这是因为茶叶在发酵的过程中,会分泌出一些果胶,稠稠的,会把茶叶粘在一起。
制茶人一般会把茶疙瘩从中挑拣出来,解开后再放到茶堆里,但如果粘的太牢,强行分解就会破坏茶叶。
所以会将这些茶疙瘩挑出来另放一堆,这就是后来的老茶头。
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十多年前,老茶头被认为是渥堆时剩下的边角料,不值钱,没人要。
但因老茶头含有丰富的果胶质和糖分,喝起来顺滑、有甜度,算是被各大厂商 废物利用 ,加以宣传,身价也开始水涨船高。
关于碎银子,茶友们应该听过这样一句话: 宁喝一两碎银子,不喝十斤普洱茶 ,可这碎银子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让普洱茶甘拜下风?
从某百科上查到解释是这样的:
不了解碎银子的人,可能不会发现这段话有什么问题,但这段话里却隐藏了秘密。
很多人都以为这碎银子是最好的老茶头,但正如上文所说,老茶头是果胶含量丰富的茶叶。
是在人工混合后自然裹在一起形成的,紧结度很高,但不至于泡不开、煮不散。
而商家对碎银子的宣传介绍是:
因为外力加压结块,然后粉碎、分筛、抛光,具有耐泡、耐泡,不开散,煮不开的特性。
在贝叶看来与其说是运用了 抛光 工艺,倒不如说是人工 包浆 、 打磨 、 打蜡 。由此可见,碎银子并非是自然结块,而是人工加工的产物。
据茶友说,他泡了十多泡的碎银子,汤色依旧红亮,而且泡过后的碎银子依旧难以捏碎。
即便碎了一角,留在手上的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渣滓,没有老茶头泡开时的茶叶样子,这显然与它的加工工艺有关。
曾有人质疑碎银子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黏合剂,贝叶觉得这要是不去生产车间看一看,还真不敢胡言乱语。
但碎银子的生产线却是严格保密的,车间运作不透明,外人更是难以踏入,这样的操作贝叶也表示疑惑,但黏合剂这种东西,厂商是不敢随便乱用的。
其次,在碎银子没火之前,它叫做 茶化石 。
从2009年开始就有茶企推出茶化石这款产品,但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3年,某茶企将其更名为 碎银子 之后,一夜爆红,身价高涨。
可 碎银子 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这也是贝叶最想吐槽的一点: 在茶马古道的时候用碎银子代替银两交易 这种说法,在贝叶看来极不科学。
茶马古道最早起源于唐朝的 茶马互市 ,到清代中期就已全面停止。
而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技术,是在1973年才开始重新尝试,1975年才在昆明茶厂试制成功。
这碎银子又是如何穿越到几百年前的茶马古道上代替银两作交易用的呢?
至于 宁喝一两碎银子,不喝十斤普洱茶 这句话,更是商家的夸大宣传。
搜索了一下碎银子的价格,大多居高不下,后来居上的糯香碎银子,价格也更上一层楼。
老茶头和碎银子的价格波动离不开茶企在背后的大势吹嘘和夸大宣传,但不可否认这里面也有正儿八经用心做茶的企业。
用上好的茶叶原料做出来的碎银子也别有一番滋味,价格自然会贵一些,但不至于高的离谱,让人望而生畏。
结语
总而言之,老茶头和碎银子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但都有被茶企过度宣传的嫌疑。
如果你对它们有一种独特的深爱,那贝叶建议茶友们在选择产品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哦。(来源:贝叶集选,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