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闻有人能够仅籍由品饮,便可判断出普洱茶的山头村寨,一杯下肚,班章、贺开、巴达、麻黑、大雪山云云皆可娓娓道来。
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大神?
我们也曾听说不少品茶高手藉由品饮判断出绿茶、乌龙茶的产区。普洱茶不同的山头村寨有其各自的独特性,也许可以像品绿茶和乌龙茶一样,品出普洱茶的山头特性。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下,影响不同山头茶叶口感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先来说说这普洱茶的地理特性。
大环境方面:山头茶区位置的海拔、纬度、阳光、降雨量、气候变化规律等。
小环境方面:土壤、植被丰富性、茶树品种等。
人工处理方面:养护方式、采摘芽叶比例、制茶工艺、仓储条件、冲泡方法等。
因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特性,以及群体种茶树的多样性,使得普洱茶在整个云南茶区的地理范畴内呈现 北苦南涩、东柔西刚 的特质。(云南的地理位置比较独特,北边的普洱茶有微微的苦,南边的普洱茶有淡淡的涩,东边的普洱茶相对柔和一些,西边的普洱茶又相对更刚烈一些。)
具体到不同的茶区山头,还会有其各自独特的表现。不过茶叶成品品质特点的形成最终是 茶种、生长形态、制程、仓储 等共同合力的结果。
每一个山头的口感和每一个寨子的杀青工艺,造就了这个地方茶叶口感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此外,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云南普洱茶原料传统上多来自群体种有性繁殖茶树,有性繁殖的结果就是同一片茶园的不同植株有着不同的基因,不同的品质特性。
这就如同子女与父母不可能完全相同一样。连相连的两颗茶树都不能相同,又谈何 山头纯料 呢?
而绿茶、乌龙茶生产多使用单一品种无性繁殖扦插种植,一大片茶园的植株可能都是同一母本的 克隆体 ,如此当然会有非常近似的品质表现。
除了茶种,制程对于茶叶品质的形成也有极大影响。云南普洱茶,特别是优质古树茶,制作过程多采用手工,而手工制作必然会带来品质的差异性。
不同制茶者,甚至同一制茶者不同批次制茶都难以保证品质的均一性。如此带来的差异必然会在茶品品饮时有所体现。
但是不同的村寨之间,甚至是相邻的两个村寨,茶叶口感差别并不是很大。并且每一个村寨不同茶农的杀青工艺也大有不同,有的并不一定完全正确。
普洱茶在储存过程中,茶品的储存方式、避光条件、密封性程度、空气温湿度等都对后期转化有极大的影响。
以昆明仓储和广东仓储为例:
昆明气候相较于广东要干燥得多,空气温湿度低,导致普洱茶的转化速度也相对较慢。
很多时候,广东福建等地的茶友来昆明喝茶,会误将五年陈的普洱茶判定为三年陈。
所以,云南普洱茶山头品质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多方面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这必然会带来不同山头,甚至是同一山头成茶口感品质的差异性。
在品茶时,要判断一款茶得先从它的茶种、茶区域、制茶工艺、仓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判断。
单是从其中一方面去提取山头特色或是信息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它并不像指纹一样独特,即使是一个村寨的茶树也因生长的位置、环境不同,有细微差异。
由此要想 一口就喝出村寨 ,这种事情并不能轻易实现。
当然,也不能排除某些地域特性极其明显的寨子,比如老曼峨。但云南的苦茶有十几种,并不是只有老曼峨,它在云南的苦茶种里连前三都排不到。所以 苦 也并不能就代表老曼峨。
判断一款茶叶,我们撕掉标签,用最真实最客观的口感来判断茶叶品质。
从选料到萎凋(摊晾),再到炒制、揉捻、日晒、成型、包装、仓储,每一个环节我们都用品质和严格的工艺来考量这款茶。而后评判出这款茶是否与它的价值成正比。
一款古树茶,就可以通过投茶量、水温、冲泡手法等的改变,分别呈现出易武、景迈、临沧等不同茶区的特征。显然,仅仅以品饮判断山头村寨是不切实际的。
判断茶品的产区来源,唯有在茶叶生产期间全程参与,从原料、生态环境、初加工、拼配、压制、储运等个个环节全部亲力亲为严格把关,方能把握茶品品质特性组成的每个要键。
否则,仅仅凭品饮便铁口直断茶品原料的山头村寨来源,便只能是纸上谈兵、自欺欺人了。
所以一口喝出年份和山头,这事非常玄。(作者:茶者昆仑,来源:昆仑说茶,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