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时代烙印

2020-04-21 zsdown520  479  收藏  管理

普洱茶的时代烙印

如果说时势造英雄,那么可以说,不同的时代,成就了不同的普洱茶。

第一个时代,大约1940年以前的,统称号字级的,例如同庆号、可以兴等等,上溯到晚清。这个年代的茶,大概了解就好,不要多劳神去多想。量极少,仓储就更不用说了,干净的极少。最近这几年被炒热的几个号字级,作假的也很多。除去仓储的因素不说,能鉴别这些茶的人区区可数。

第二个时代,1940-大跃进前,所谓的红印,用料也是乔木料,传统制茶。只是数量稀少,南方存储,受潮的概率都很大,干净仓储的极少。这个年代的,都是天价,基本也不用去追。

第三个时代,七子饼时代,从大跃进到2004年老厂(勐海、下关等)改制,原料以茶园茶为主(灌木、小乔),加工(初制和成品)基本还是传统的方法。因为是出口为主,国营体系统一调度和管理,产品质量中规中矩。

这个年代,因为追求产量,茶园的种植和管理从野放型的乔木(含古树)被强行改为茶园茶。由于茶园小树,茶性寒烈,茶叶的品质和健康效果也大不如以前的野放乔木。

这个时代,诞生了目前被市场追捧的一些茶,比如班禅沱、文革砖、88青、83铁等等。这个时代,也诞生了普洱茶的另一个体系-熟普。熟普的研制,是为了适应茶园茶普洱无法像乔木古树可以当下品饮,通过人工渥堆发酵改变茶性,从而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可以开始饮用。

第四个时代,2005年至今,完全市场化的状态。市场除了延续茶园茶,经过90年代中期的传统古树茶概念得以进一步的提倡和发扬,云南古树茶的价值也得到了不断的发掘,其价格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而与内地名茶开始看齐。但是弊端是缺乏监管、很多商家追逐暴力、作假和以次充好非常普遍,和改制前的规范化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个时代,商家更注重利益最大化,在工艺上按利益驱动进行 创新 ,很多普洱茶被 新 工艺摧毁,完全丧失了普洱茶的品质和转化基础。这些创新,在普洱茶的很多环节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从青毛茶的初制到生茶的成品加工、以及整个熟茶的发酵和成品流程。

这个时代也催生了大量的普洱茶收藏者,为着普洱茶可以长期存放而 越陈越香 以及 能喝的古董 ,健康概念和艺术品收藏得兼一身。由于市场里的普洱茶良莠不齐,也由于收藏者大多是业余爱好者并无太多的专业知识,爱好者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普洱茶基础,才能保证自己收到的是货真价实的茶,不枉所费的金钱、精力和今后藏养所花的岁月。

一下根据我自己的经历,说一说选茶要格外注意的工艺环节,远离所谓的 创新 工艺。我个人人为有几个摧毁普洱茶质的几个工艺:1.青毛茶的烘青、轻发酵、大棚晒青。2.生茶紧压的烤房高温干燥。3.熟茶发酵和紧压后的过度高温处理。

1.烘青和烤房工艺下的青毛料和生茶,高温杀死了茶叶的活性物质,就都是死茶了,不能再转化了。

2.轻发酵,消耗了茶青的活性物质;大棚晒青,阳光无法直晒,毛茶无法得到有效的紫外线照射,缺乏必要的太阳味道。

3.熟茶:接生茶的青毛茶工艺,熟茶原料令人堪忧。很多发酵厂进行小堆和人工干预发酵温度,甚至15天就出堆。出堆后,直接高温烤干熟散料,接着进行压制,然后再一次高温干燥紧压茶。

虽然熟茶是70年代初才发明的新工艺,但是经过几个大厂的大量生产实践和工艺总结,到70年代后期就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工艺流程,我们从品饮勐海厂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的熟茶完全能够感知到。

大厂的熟茶发酵工艺,多不外传,但基本的工艺标准有以下几个:1.自然发酵,每堆的干毛茶重量在8-12吨,8吨是底限,量少无法产生必要的发酵温度。2.熟料发酵好以人工翻堆,进行阴凉干燥。3.最少3-6个月的散料培养期,目的是除去火气,让茶叶稳定。4.压制前的风选除尘,压制后的烤房低温干燥。(来源:浥尘轩,图来源:网络)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