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礼玉论”(六)

2020-04-23 zsdown520  1195  收藏  管理
③丧葬用玉器

丧葬用玉器是指古时在丧礼和葬礼中使用的玉器。丧玉和葬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丧玉为丧礼中使用,大至国之重宝,皆属丧礼用玉范畴。《周礼•天府》曰:“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葬玉即检尸之玉,是放在死者身上或棺倍之中,伴随尸体一同殡葬入土的玉器,如葬用六器、玲玉、饭玉及瞑目、耳镇、鼻塞等九窍玉都属此例。

后世所用的握豚及著名的金缕玉衣都属于葬玉范畴。古人在为死者举行的丧葬仪式中使用玉制品,其最初的出发点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古人对尸体的处理是从单纯的掩埋伴随着灵魂不灭信仰的产生,逐步发展到殡葬礼仪的。古人相信玉器既能在人间作为特权的标志,在阴间也一定如此。为了使死者进入阴间以后仍然居于人上,就尽量将人间所宝贵的玉器埋入墓中。这一思想和做法后来由统治者纳入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第二个方面,是古人相信在死者的身上和棺内放置玉器以后,能使尸体不致腐朽。玉石材料由于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虽历经千万年之久亦不会轻易腐蚀,此乃玉石之天然属性。但在数千年前人们却以为既然玉能不朽,也会使亡人不朽。《抱朴子》就说过:“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于是丧葬用玉之风就盛行起来了。我国古代墓葬出土玉器之多,为世界各国所罕见,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丧礼用玉比起葬玉要简单一些,主要表现于宾客赠送和哀悼之意。《周礼•宰之职》曰:“丧荒受其印遂币玉之事。”玲是赠送给死者穿戴的衣服,这句话反映在赠送玉器的同时也赠送其他的钱财服饰。其实,这个习俗在民间也是有的,只是用工作赠仪,是在有一定地位的人当中交往实行,与多数百姓是毫不相干的。

《周礼•大宰之职》曰:“大丧赞赠玉、抢玉。”《周礼•玉府》:“大丧共晗玉、复衣裳、角枕、角现”《周礼•典瑞》:“大表共饭玉、始玉、赠玉。”

大丧是专指国丧,是为国家统治者举行的丧礼。格是专用于放在死者口中的殉葬器物,古代的很多啥都是玉制做的。在死者的口中放置玉晗是体现活人的心理:嘴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人的一生全靠嘴巴进食才得以获得生命的延续。古人基于朴素的想法,不忍心让死者空口而去,于是在死者的口腔里放入了各种吉祥的东西。这样既安慰了死者的亡灵,又安慰了生者的身心,这便是晗产生的原因。在大丧当中晗当然是少不了的,并且安排专门的部门制作备用。在《周礼正义》一书中郑玄注解说:“天子晗玉以玉,诸侯以璧。”这说明国丧用玉还是有等级的。这句话对天子用珍规定必须是玉器,但却没有说明形制,对诸侯用瑜倒是规定了小型的玉璧。但不管如何,放置玉玲也必定是遵循一定的身份等级的。抢除了璧而外,还有蝉、鱼、琮、环、管、珠、印等形状,各有其不寻常的含义。即如蝉而言,自幼虫从地下钻出以后,经过蜕壳长为成虫而飞向天空,能表达生者祝愿死者的灵魂如蝉蜕而升天之意。

饭玉顾名思义是米饭和玉的混合物。大丧毕竟是国丧,其丧葬的等级还包括天子之丧、玉后之丧、士子之丧、诸侯之丧等。在等级森严的礼制之中,饭玉也是有等级规定的。《白虎通义•崩幕篇》云:“天子饭以玉。”这个玉是指碎玉。至于做饭所用的粮食也有规矩:天子饭用黍、诸侯饭用粱、大夫饭用稷、天子之士饭用梁、诸侯之士饭用稻。将这方面的规定综合起来则构成了丧葬饭玉的种类和等级区分。至于引文中所讲的角础,则是角质匕形之器,用于翘开死者的牙关以便放珍的工具。角枕用于枕尸,复衣裳用于招魂复魄。

《仪礼•土丧礼》曰:“商祝掩琅设瞑目。”《周礼•典瑞》曰:“阻圭、璋、璧、琮、墟、横之渠眉,疏璧、琮,以检尸。”这里所讲的是葬用玉器中的又两个类别。填是塞在耳朵里的小玉器,细、圆、短而无孔。用填原本是活人的习俗,后用于死者。瞑目亦谓之眼帘,犹如上眼帘之形,薄片,用线穿在盖脸布的左右眼位置上,这一习俗至战国以后便发展为九窍玉了。人有九窍,两眼复以瞑目。两耳塞以耳镇,口中放置玉晗,鼻孔塞进耳塞,以至前后私处均用玉塞塞起。古人以为这样一来尸体便永远不腐,死人便幻化成仙了。葬用的圭、璋、璧、琮、玻、璜,是丧葬用六器。“渠眉”是指玉器上端用以穿绳的小孔沟。“疏”是疏通的意思。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意思是:用丝线穿过璧琮两端的孔洞,再通过圭、璋、琥、摸的沟孔,把他们连缀组合起来,作为殓尸之用。安葬时,将此六器放置在棺樟内部的不同部位,随同死者一同人葬。古人以为这样就达到吉祥的目的了。

④佩用玉器

佩用玉器是指专用于人身装饰的玉器。中国古代佩玉的品种相当繁多,有璧、环、璜、衍、冲、弃、填、嘲、髓,再往后更有畅、扳指、带钧、碟形佩、刚卯、翁仲、司南佩,清代还出现了翎管等等。若按照人体各不同部位的用途划分,则有发饰、耳饰、项饰、臂饰、腕饰、手饰、腰佩饰等。凡此类人身之装饰,现代均统称为首饰。“三礼”中有不少关于佩用玉器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的主要内容是指国家典章制度中所规定的礼仪佩饰,是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也属于政治用玉的范畴。“三礼”典章关于佩玉的规定和论述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从奴隶社会到整个封建社会,直至最后一个玉朝——清代,几乎没有一个朝代不是以玉饰来作为官场礼仪的标志。所以,全面深人地了解“三礼”佩用玉器,对研究玉文化和服饰文化有很大的意义。由于“三礼”所叙述的首饰是周玉朝宫廷上层用器,故而在涉及的品种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规定的品种有“全佩”、“冕份’、“玉镇”、“玉等”、“佩玉”等。

全佩:全佩是由多件玉器组成的一整套佩饰。《周礼正义》曰:“佩玉者玉之所带者。”这里的佩玉讲的是全佩,说全佩是国君天子的专用佩戴之物。关于全佩的形制,历来说法不一,较早的说法见于《周礼正义》,认为全佩是。“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嫔珠以纳其间。”“盖以一衡为上端,下属三组,中组以贯璃、冲牙,旁组以贯两锯及双璜也。”

“葱”是指青绿色,全佩的上端是一个横向放置的青绿色玉衡。在玉衡的下面悬挂着三组玉器,中间一组悬挂玉璃和玉冲牙。两端分别悬挂玉据和玉珍。玉与玉之间都以丝绳穿就的玉珠相连,这就是全佩。清代学者俞做写了一篇《玉佩考》,他对全佩形制的考证与《周礼正义》有所不同。《玉佩考》认为古代全佩上展据是一件东西,是一件物体两个面的不同称谓。

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为准确,目下尚难以认定。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墓全玉佩实物,大体形制与上述相同,但偏偏中间没有玉璃。

冕施:冕流是古代统治集团中上层主要人物所戴的官帽。古时称冕者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帽子,因需用玉珠(施)装饰,故称冕施;另一样是官服,亦叫着冕服。见服有五种,按品级分为索冕、咨冕、台冕、佛冕、玄冕五种,这不在本书的写作范围之中。

冕施也有五种,按玉珠的多少来区分,冕施是最高权势的突出标志。“三礼”中对冕施的等级和使用制度作了严格的规定。

《礼记•礼器》曰:“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流,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礼记•玉藻》又曰:“天子玉藻,十有二施,前后这延,龙卷以祭。”《周礼•弁师》曰:“玉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缤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等朱效。”

这些文字貌似艰涩,实际上只要搞清楚几个主要的词汇就不难理解了。“藻”是指彩色的丝绳,专用来穿玉珠的。周代以前穿玉珠的丝绳用红绿二色,同制就用五种色彩的丝绳了。所以在上述引文中,《礼记》讲的是“朱绿藻”,而《周礼正义》讲的是“五采级”。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所以又称为“玉藻”。这是冕施上最重要的装饰,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更是玉者最重要的标志。所以在《礼记》当中,作者将记叙天子诸侯冕服圭统制度的篇章定名为“玉藻”,是有一定道理的。施就是五彩玉珠串,选用白、青、红、黑、黄五种颜色的玉珠,以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玉珠用五彩丝穿就,珠与珠之间相距一寸左右。

每串穿玉珠12粒,这就称为一流。天子的玉冠必须悬挂12串这样的玉珠,所以叫做“天子玉藻十二旒”。“邃延”是玉冠最上面的顶板。玉冠端正干头上,顶板前高后低,延展而深远,此为“邃延”之意。顶板的上面和相圈的里面敷贴红色的麻布,顶板的下面和帽圈的外面敷贴黑色的麻布。从外观看玉冠仅看到黑色,这就叫“玄冕朱里”。“延纽”是顶板两端用以悬挂小珠串的小圈圈。“玉笄”是穿在玉冠和头发上作固定用的玉辔于。“朱纮’是系冠用的红色丝绳。

五冕的等级区分,主要是在流的数量多寡上。按照引文的规定,天子十二施,诸侯九旅,以下职官分别是七旒、五旒、三旒。这就是“三礼”中冕旒的制度。需要说明的是:旒不是单件玉器,而是玉冠上的玉饰,而且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离开了旒就不成其为玉冠,它所体现的是最高权威和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工艺品,而是最高玉权的政治象征。当然,它仍然是“三礼”中的一种佩用玉器。

玉镇:这里说的玉镇是指和冕施配合使用的耳饰,而不是丧葬用玉器。《周礼•弁师》曰:“诸侯之掉游九就,堆里三采,其余如玉之事,澡难皆就,玉镇玉等。”这段引文说的是诸侯冕像的形制和规定,这里所讲的玉睛是一种用丝绳悬挂于耳际的装饰,表示作为人臣只服从于玉命,而不听任何不利于国君法度的内容。显然,这是用于活人的佩用玉器,相当于今曰的耳坠。用于死人的玉镇是塞在耳朵里的,而不是悬挂在耳朵下面的。虽然用的是同一个词汇,但是有本质的区别。

玉笄:上面已经讲明卫等作固冠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玉等也有两种。一种叫衡笄,专作来发用。另一种叫曾笄,作固冠用。使用时将衡并穿过冕帽和发髻,下面再用丝绳系好,这样冠帽就会牢牢地戴在头上而不会掉下来了。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