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小篆“半两”骨气丰匀

2020-04-23 zsdown520  2324  收藏  管理

笔者收藏一枚钱文隆起而雄伟的秦代“半两”古币,径2.5厘米,重3克,青铜质,生坑硬绿锈兼土锈。钱体仅面有外廓,却被人削去一部分,钱文内结构挺拔处也不同程度地被磨去铜。“两”字内从“人”连山式特征依稀可见,“半”字下一横书与上一横书同带两头上钩篆异书,铸口铜茬较窄,均符合华光甫《中国古钱目录》之“先秦至秦半两”图录和专家对秦半两继代之参证数据。其一花独秀的泥砂范浇铸版本,正应了货币专家丁福宝先生的咏“半两”诗:“千秋惟有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莫道区区仅半两,曾看刘项入咸阳。”

“半两”小篆钱文堪称我国古代书法中的佳作,也是秦统一六国文字改大篆为小篆的见证物。夏龙《币海漫游·古代书法的千姿百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中云:“李斯……不仅书写了泰山……还书写了‘半两’、‘两甾’钱文。”李斯为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卒于公元前208年,年少时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战国末入秦,先后任廷尉、丞相。秦国统一六国后,始皇采其建议,尽废各国文字,实行“书同文”政策。作为大书法家的李斯,他简化大篆体,以小篆为标准,力扫书法上的繁复冗赘之气,整理文字,并将小篆书法载入“半两”钱文上,对我国文字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斯小篆书,古今文人墨客颇有研究和评价。不少古人高度评价其小篆书法为:“结体凝重,端庄飘逸,笔直如矢,弯曲若弓,体势修长,匀柔圆健”,体现了小篆体的精髓;又以“骨气丰匀,方圆绝妙”、“长风万里,鸾凤于飞”高度概括和称颂;韦续的《墨薮》曾载李斯用笔法曰:“夫书功之微妙,与道合自然,篆籀之前,不可得而闻矣。自上方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则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无不赞颂李斯小篆书法形式之美的感受。

骨气丰匀的李斯小篆“半两”钱是不可不得的收藏实物。李斯存世的《琅邪台刻石》和《泰山刻石》风格代表作品,均已为残石。据《辞海》云,琅邪台原石现仅存十三行八十七字,字已浸漶,剥蚀严重,字迹难辨;泰山刻石大都湮没,仅存8个字,均存入国家博物馆。但我们可从并不十分难得的“半两”钱文中,就近欣赏、领略李斯当年小篆书法的风采,不须跋山涉水远道去精拓、临摹。

秦半两钱之所以在古币中颇负盛名,除了骨气丰匀的李斯小篆书法外,还在于它奠定了中国古钱币一直沿袭下来的“外圆内方”形制。人们都知道方孔钱“天地方圆”的寓意,却很少有人知道“半两”钱形制尺寸和重量标准中的玄机。专家研究后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秦半两重12铢,方孔长宽各6分;从方孔的四角为起点,分别延长孔边,射线于外圆,各起点到交点之总和为12分。这些数字都是“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说明它与阴阳五行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据史料记载,西周末年我国出现了阴阳与五行合流的学说,即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木、火、土、金、水来说明各种事物的起源;也吸取“阴阳”(即“日”,阴阳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相生)的物质势力。秦半两的尺寸和重量用阴阳五行中的“水”来规范钱币形制,体现了秦代统治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