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的前尘往事

2020-03-21 zsdown520  288  收藏  管理
普洱茶

不太靠谱的上古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位叫神农氏的老者

据说他长这样

和他画风清奇的相貌一样

这位老者有个花样作死的爱好:

吃各种植物 (此举危险,请勿模仿)

然后吃坏了肚子,差点死了

但是!又被一片茶叶救活了

神农尝百草滋味,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百草经》

就这样,他成功的飞升了上神

从此以后,茶这种植物也出了名

不过那时候的人们,并不是喝茶

而是吃茶

是的没错,是直接把新鲜的茶叶吃掉

所以那时候的茶,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叫“茗菜”

直到春秋战国时代

人们为了能把茶叶长时间的保存

才学会把鲜叶晒干

要喝的时候

再用水把晒干的茶叶煮成类似粥一样“羹饮”

但是我国西南和湖广一些少数民族

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这种古代遗留下来

将新鲜茶叶加点辣椒油盐直接吃的习俗

乱世的上位记

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的中国特别不安稳

陶渊明也好,嵇康阮籍也罢

有事没事的总喜欢闹个小情绪

写个田园诗发发牢骚

为什么呢?

因为穷,饭都吃不上了

只好自己去种田写田园诗

写诗写的太多,田里就容易“草盛豆苗稀”

长不出来多少粮食

那些统治者们,还天天想着要打仗

打仗粮食不够吃怎么办?

省!

有种叫酒的东西,这个你们都知道

喝酒不仅容易闹事

并且酿酒还糟蹋粮食

那这些行为,肯定就要治治了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岁饥,禁酒。

——《晋书·安帝本纪》

太安四年(公元458年),年谷不登,士民多因酗酒致讼,或议主政,帝王恶其此,故酿、沽、饮酒者,皆斩之。

——《魏书·刑罚志》

这两段文言文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

穷的饭都没得吃了

还有人喝酒闹事瞎逼逼

皇帝很生气

所以造酒、卖酒、喝酒的人

统统都要判死刑!

喝个酒还要把命搭上

这可就不好玩了嗨

但是那时候也没有桑拿和麻将馆

知音故交,狐朋狗友的聚在一起

总不能干聊情怀没娱乐啊

饮茶吧!

而且烹出来的茶

其实跟菜粥没什么区别

在缺粮没饭的年代里

多少也能扛饿不是?

不仅陶渊明嵇康阮籍这些文人们饮茶

饮茶的人里面还有个国家级的药剂师,神医

他的名字叫葛洪,是个道士

道士都来饮茶了,和尚也都开始按捺不住

每天在庙里坐禅,也总要有个消遣

也来一起饮茶吧

于是就有了现在动不动就要挂到墙上的四个字

“茶禅一味”

剩下的半个盛唐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醉到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动不动就“斗酒诗百篇”

杨贵妃的承欢侍宴酒为年

这些小伙伴们都早已经知道了

其实除了被酒承包的半个唐朝

还有剩下的半个属于茶

唐朝的茶馆,到处都是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自 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

——《封氏见闻录》

而且唐朝人不光饮茶

还开始对茶做出一系列的细分

为了叫“醉卧沙场君莫笑”的那些边塞将士

少喝点酒,多点清醒

还专门将茶叶蒸熟,然后压成饼

这样以来,把茶叶运到远在西北的边疆

就方便的多了

在整个唐朝,把饮茶玩的最6的

要数一个长得特别丑的小结巴

陆子,名羽,字鸿渐。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陆羽自传》

这个哥们样貌据说是不怎么样

但是人家爱钻研啊

别人煎茶的时候

太稀淡了就加点茶,太浓稠了就添些水

基本都是看着来调整

于是就有茶全都加进去还没有煎的浓淡合适

或者不小心调到最后一大锅

根本喝不完这样的悲剧发生

于是陆羽就结合自己的经验

把煎茶,饮茶的每一个过程

都做了严谨的量化规定

汇编成了一套关于茶事的普及教材

这套教材的至今在新华书店有售

名字就叫《茶经》

文艺大咖的朝堂

宋朝是一个工商业极度发达的社会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有钱

根本不用为了温饱问题去奔波发愁

话说饱暖思淫欲

啊不,应该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文化艺术的发展在宋朝也达到了空前高度

说起来文化艺术,最重要的肯定就是逼格了嗨

那肯定不能少了茶

从皇帝到大臣

整个朝堂几乎没有不喝茶的

不光要喝,还要三五成群的一起喝

不光要一起喝,还要各种显摆各种晒

那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微信朋友圈

但是这些,都只能叫宋朝人晒的更有范儿

撰文啊,写诗啊,画画啊

宋朝文艺大咖能玩出来的花样

真的是足足甩了现在微信朋友圈八条街

甚至有人说,如果没有茶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不会有现今的地位

为了更贴合文人雅士的情怀

宋朝饮茶的方式,也从烹茶变成了点茶

就是把茶叶碾成粉

不需要再煮了,直接用开水冲一下

当然,既然追求文雅范儿

那么葱姜油盐肯定也不能放在茶里了

更别说大蒜

点茶的过程,稍微有点繁琐

但是不用担心

宋朝的皇帝亲自写了一本点茶的说明书

就是徽宗的《大观茶论》

草原人民的硬通货

其实有很多时候

文雅这件事情

在套马杆的汉子那“威武雄壮”面前

是没什么卵用的

蒙古人还是杀过来了

他们在草原上玩够了弯弓射大鸟

来到中原,来到江南

一看到茶,嘿,这可是个好东西

因为在草原上整天吃肉

喝得又多是奶制品

难免上火

而茶对于驱火来说,简直就是神药!

于是,一种叫做酥茶的新饮料就诞生了

这种酥茶,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奶茶

虽然在这个弯弓射大鸟的时代

茶的文化并没有什么发展

但是需求总是能够决定市场

所以茶在元朝,特别是在对于游牧民族

茶是一种一定程度替代货币的硬通货

一片茶叶的前尘往事

明朝那些事儿

曾经,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个和尚

多多少少受到“茶禅一味”的影响

所以虽然朱元璋是一个粗人

但是也喜欢饮茶

为了在饮茶的发展史上刷一下存在感

他颁布了这样的一条政令:

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贡。

——洪武二十四年(1319年)九月十六日

尽管这样,在明朝的饮茶史上

存在感最强的还不是朱元璋

而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

他的名字叫朱权

在自己的四哥朱棣

和侄子朱允炆忙着争夺皇位的时候

朱权专心做着自己的闲散王爷

根本不去掺和那些破事

他弹琴,唱戏,写剧本子

并且针对“废团改散”后的茶叶

发明出一种新的饮茶方式:

泡着喝

这个,就跟咱们今天的饮茶方式没什么两样了

他结合自己饮茶,弹琴

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写出了一本继《茶经》和《大观茶论》以后

又一本关于茶的巨著

《茶谱》

这本书因为融入了很多关于茶与人生的命题

导致现在的一些茶文化传播者根本看不懂

在今天流传并不是很广

所以各位小伙伴们不知道朱权也情有可原

但是绝对不能不知道另外一个人

朱权有个孙子,叫朱耷(da)

朱耷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号,八大山人

千万记得啊

八大山人是朱权是一个孙子

不是八个孙子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

就是紫砂壶啦

宜兴紫砂壶的制作

始于明朝的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

相传有个叫龚春的小书童

闲着没事撒尿和泥玩

做出了历史上第一把紫砂壶

被后人称为龚春壶

这个就厉害了

反正在笔者眼里,就审美和意境来说

其他形状的紫砂壶在龚春壶面前

都是辣鸡

皇帝和金陵十二钗

清朝的爱新觉罗氏,有这样的爷孙俩

一个叫玄烨,一个叫弘历

也就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

这俩皇帝都特别喜欢喝茶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所以在整个清朝从朝堂到民间

几乎没有不喝茶的

大量的历史名茶也逐渐出现

1699年,康熙南巡路过江苏太湖

尝到了洞庭山所产的一种绿茶

看清楚了嗨!是洞庭山,不是洞庭湖

康熙尝了这种绿茶的味道以后美呆了

御赐茶名:碧螺春

爷爷这么会玩,孙子肯定要学啊

1751年,乾隆也顺着爷爷走过的路来了

这次走得更远,一路走到了浙江杭州

给杭州西湖龙井村的十八课茶树封了官

至今,这十八棵茶树还在

乾隆虽然没有像徽宗一样

写出一部《大观茶论》

但他写的关于茶的诗,是历史上最多的

可遗憾的是,我一首也记不住

因为据说乾隆一辈子写了近四万首诗

赶得上所有流传下来的唐诗的数量

但是这四万首诗里,没有一首需要我们背诵的

谢谢你们听我瞎逼逼的这好几千字

高潮马上要出现了

无论神农炎帝,茶圣陆羽

还是徽宗赵佶,乾隆康熙

都是大老爷们,没什么劲

但是说起来清朝的茶文化

不得不说的还有金陵十二衩

也就是《红楼梦》里面的那些美女

一本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红楼梦》里有数百处关于茶的记录和描写

这些与美女有关的高潮部分之细节

就留给各位小伙们自己去探索吧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