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焰烹茶 围炉夜话

2020-03-22 zsdown520  690  收藏  管理
普洱茶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 杜耒《寒夜》

寒夜客来,炉火初红,汲水听涛,新泉汤沸,扫雪煮茶,良师益友,掬诚以待,月下邀梅,围炉茶话。这一浓浓东方情致生活的意景,只要愿意慢下来,细细韵味,细细打理时间,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之间。

春水溪泉、凉夏夜月、秋山林院、冬梅寒夜,拾一篮炭,舀两勺清泉,燃一炉火,炉上锡壶,卧在暖暖的火苗上,壶里煮沸的水烟袅袅升腾,再取三两嫩芽,加四片闲情,泡一壶暖茶,飘逸的水雾氤氲着茶香,慢慢沁入心脾,妥贴着心房。

潋滟茶汤,香雾缭绕,入口馨润,馥郁清香,愈久愈让人沉醉。茶就这般自然地融入寻常生活中,不著世态,有着妙不可言的滋味和风雅。

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银屏幂讲帷。

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

雪飘僧舍衣初湿,花落艄船鬓已丝。

惟有庭前双白鹤,翩然趋避独先知。

—明 瞿佑《茶烟》

暖气、空调、电磁炉、电陶炉......不知道什么时候已完全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而那焱焱火塘、砂泥小火炉也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碳中煨芋、烹茶赏雪、围炉而坐,听松声泛泛,观水烟袅,其乐融融的生活图象也随着时代的涟漪一圈圈的漾然无迹,更是渐渐成了一种奢侈、一种难得的诗情惬意。

火之源记

中国有着悠久的使用火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而到了西周时,火种是由国家控制的,司烜氏是西周时期掌管火的重要官职。每次举行取火仪式,司烜氏都会使用一件"特别"的取火工具——阳燧。当太阳照射到阳燧的凹面上时,反射的高光可以点燃艾绒,产生火苗。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对阳燧有记载:"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而《梦溪笔谈》对阳燧的记载更为具体:"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2006年,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利用古代虢国阳燧取火成功,从而验证了《周礼》等史志"阳燧以铜为之,向日则生火"的记载。

燎炉

供烘烤或取暖用的炉子。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 雄州谍者常告,虏中要官闲遣人至京师造茶笼燎炉。” 王安石《书定林院窗》诗:“竹鸡呼我出华胥,起灭篝灯拥燎鑪。”亦作“ 燎鑪”。燎祭用的大火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南壝门外,去坛百馀步,有燎炉高丈许,诸物上台,一人点唱,入炉焚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谋始;

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步泽履,君子以辨民安志;

艮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

火,性急、炎上、升腾,色赤;心为血府,鼓动血脉,血色赤,中医和易学中都把心五行定为火。

《元命苞》云:“脾者,弁也。心得之而贵,肝得之而兴,肺得之而大,肾得之以化。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心所以礼者何?心者,火之精,南方,尊阳在上,卑阴在下,礼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光。—《五行大义》

火之诗话

陈洪绶 隐居十六观▪谱泉

烂熳朝眠后,频伸晚起时。

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酒性温无毒,琴声淡不悲。

荣公三乐外,仍弄小男儿。

—唐 白居易《晚起》

陈洪绶 隐居十六观▪教书

昨日欲出病见留,今日可出风复作。

室虚窗白炉火暖,闭户幸有图书乐。

一杯淡粥饱则已,下箸岂复思藜藿。

山禽念我太寂寥,故作叩门声剥啄。

—宋 陆游 《大风不能出户》

陈洪绶 《品茶图》(局部)

天冻雨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

鲜红炭火围炉暖,浅碧茶瓯注茗清。

清茗注瓯茶碧浅,暖炉围火炭红鲜。

城关夜冷风飞雪,户闭朝寒雨冻天。

—清 薛涛 回文诗《冬》

陈洪绶 《饮酒读骚图》(局部)

小船轻幌,净几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明 张岱《西湖七月半》

火之炉情

在《论衡・变动》记述“人物系于天,天为人物主也。”“欲之甚者,至或当风鼓,向日燃炉,而天终不为冬夏易气。寒暑有节,不为人变改也。”中可以知道汉代就早已用火炉取暖了。《开元天宝遗事》卷一“瑞炭”条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馀,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可以看出唐代有御用取暖的木炭。

文人的围炉相聚,夜话诗文,是风雅而有情味的生活。寒夜围炉、谈古话今、吟诗作对、听琴赏歌,这种典型的东方生活方式,看似享乐闲趣,实际却是文人抒发淡泊世事,与世无争,潜心隐修的情怀和志趣。

白居易《夜招晦叔》:“庭草留霜池结冰,黄昏钟绝冻云凝。碧毡帐上正飘雪,红火炉前初炷灯。高调秦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为君更奏湘神曲,夜就侬来能不能?”《戏招诸客》:“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谁道洛中多逸客,不将书唤不曾来!”《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四首诗用诗的形式、火炉的温暖招饮,分别用“密宇深房小火炉”“红火炉前初炷灯”“绛帐红炉”“红泥小火炉”吸引友人、探问友人,如此温暖而又温馨的准备,能不能来喝两杯?可见唐代文人的风雅,火炉的魅力也可见一斑。

在明代茶诗中提到用以煎水“竹灶”“竹炉”的成为明代独特的一个文化现象,如吴廷翰《百合茶》中:“密添松火嫩,转傍竹炉清。”祝枝山《和竹茶炉诗》中:“仙掌分来自玉泉,呼童试向竹炉煎。”陈继儒《试茶》中:“竹炉幽讨,松火怒飞。”瞿佑《茶烟》中:“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吴宽《游惠山入听松庵观竹茶炉》中对竹茶炉的描写:“百年重试筠炉火,古杓争怜更瓦全。”史瑾《谢郭公子送桂花佳茗》中:“萤案昼分金粟影,竹炉夜响翠涛声。”陆治《题烹茶图》中:“茗碗月团新破,竹炉活火初燃。”冯兰《题绿香泉卷》中:“竹炉春茗时分试,想见东邱夜未眠。”王绂《题真上人竹茶炉》中:“僧馆高闲事事幽,竹编茶灶瀹清流。”

火之茶记

其火用炭,曾经燔炙。为脂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古人识劳薪之味信哉。—《茶经》

乌榄炭

夫茶本以芽叶之物就之椿模,既出椿,上笪焙之,用火务令通彻。即以灰覆之,虚其中,以热火气。然茶民不喜用实炭,号为冷火,以茶饼新湿,欲速干以见售,故用火常带烟焰。烟焰既多,稍失看候,以故熏损茶饼。试时其色昏红,气味带焦者,伤焙之病也。—《品茶要录》

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本性末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既红之后,方授水器,乃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手停,停过之汤,宁弃而再烹。—《茶疏》

炉火通红,茶铫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汤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火之候也。若过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之要旨。—《茶录》

火之炭品

有水有茶,不可无火。非无火也,有所宜也。李约云:“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苏轼诗“活火仍须活水烹”是也。——《煮泉小品》

人但知汤候,而不知火候,火然则水干,是试火先于试水也。《吕氏春秋》:伊尹说汤五味,“九沸九变,火为之纪。”——《煮泉小品》

多方收集到龙眼炭、荔枝木炭、倍长炭、菊花炭、梨木炭、栗木炭、竹木炭等果木炭,橄榄炭、乌榄炭、枣核碳、核桃炭、机制炭(五地),松木、松明子等有烟炭,对以茶书中记载的煮水用炭、用水、火候进行实践,品水以及不同炭煮出的水对同一茶样进行冲泡,对比茶汤,品味茶汤的不同,得出以下小得。(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烧水以无烟、无异味的坚木炭为好,切忌用有烟、有异味的木柴烧水,否则,开水会受到烟味和异味污染。煎水的程度,以茶经记载的水沸标准为标准,做到"老"、"嫩" 适度,以初沸为宜,切忌用文火慢烧或久沸,也不能用多次回烧的开水。如需加热,需再加入冷水,再至一沸。

煎水用文武火慢烧,又不能因此沾染异味、异气。因此,古人认为,所谓活火,指的就是有火焰的炭火,即坚木炭和有香气的果实核烧水最好。硬柴,如槐树、桑树、枥树、桐树等次之。凡沾染油腥味的木炭,有油脂的木炭,如柏树、桂树、侩树等, 以及腐朽的木器材,都不宜使用。

使用各种炭比较,个人最喜欢的是竹炭、核桃炭、云南栗木炭。特别是竹炭在燃烧的过程中发出嘶嘶的细鸣之声幽若耳闻丝竹之声,且水韵味皆佳,清轻甘洌活皆有。在使用比较常用的茶人钟爱的橄榄、乌榄、龙眼等炭时要特别注意因燃烧而飘出的火星(荔枝木、菊花炭亦有小火星)。

如今,烧水可以选择的燃料很多,在农村用得较多的是柴、煤、炭等,城镇用的较多的是 煤气、丁烷、电、酒(建议不采用,会有酒精味道)精等。不论采用何种燃料,对烧水燃料的选择,只要掌握燃烧物的燃烧性能要好,产生的热量要大而持久,且无产生异味就可。

火之用度

燃法一:在开阔的场地可用松明子引火,把松明子点燃,放置敲碎的机制木炭,即可点燃。

燃法二:采用引火炭。把引火炭分成两块,同时点燃,再把敲碎的碎木炭(机制炭火栗木炭、核桃炭等稍松的炭都可),再用USB电脑用迷你小风扇吹风(充电宝电源),即可快速燃起。

燃法三:在有电源的情况下,可以电陶炉助燃木炭,小风扇助风。

仪规燃法:九法理炭。(弘益大学堂 明清人文茶法详细研学)

何谓聚火之法?此法即达摩、海蟾二祖师吸、舐,撮、闭四字诀是也。吸者,鼻中吸气以接先天也。舐者,舌拄上腭以迎甘露也。撮者,紧摄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顶上飞也。闭者,塞兑垂帘兼逆听,久而神水落黄庭也。

燃火谨记:一定要注意防火安全,安全第一。不要在天干气躁的时节以及有明令禁止用火的境地采用明火,遵法守纪。室内用火,一定要注意通风,烹茶结束,一定要安全的灭火,不存有任何火的痕迹。

火之闲致

林清玄这样描述他所经历的喝茶生活情境:“茶炉大都置在窗前,用硬炭生火。主人很郑重地煽着炉火,注视着水壶中的热气。他用一个茶盘,很整齐地装着一个小泥茶壶和四个比咖啡杯小一些的茶杯。再将贮茶叶的锡罐安放在茶盘的旁边,等水已有热汽从壶口喷出来,谓为将届‘三滚’,壶水已经沸透之时,他主人就提起水壶,将小泥壶里外一浇,赶紧将茶叶加入泥壶,泡出茶来。”“以上所述是我本乡中一种泡茶方法的实际素描。”(《茶和交友》)

近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静》中说:“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炉火煎水,闲适烹茶,所求的并不是一定要回到过去,穷奢至极的追求一种品位,而是要回到生活的本身,回到生活的本质,用一种审美的情趣、艺术的眼光来梳理生活的节奏,提升生活的品位。

品一盏香茗, 听一曲琴音,拾一段心情,歇一歇脚,才能再匆匆征程路,听一听曲,才能悠悠思绪情,喝一杯茶,才能袅袅身心轻, 一炉火,一杯茶,一首音乐,便是构筑了当下充实的生活。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