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医师对茶气的解构

2020-03-22 zsdown520  480  收藏  管理
普洱茶


首先,茶气一词,借用了“气”这一中国传统唯物哲学的概念,广义上说,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极精微物质。

然而,关于“气”的释名,随便百度一下,就有三十来种。为了理解“茶气”,也特地看了一些文章,其中有一些颇得裨益,但严格来看,总有些不严谨。不才姑且试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茶气”是一种主观感受

我认为,“茶气”是一种品茶者的主观感受,包括两方面,一是身体确实能感受到的,另则是精神所体会和认知的。

精神感受的“茶气”,也即“气韵”、“气场”,与欣赏和解读书法、画作、诗作时所说的“气”,当同属一类,是神识对特定对象的认知。它受到主体的情绪、境遇、认知水平,以及周围环境、氛围等的影响。

身体所感受到的“气”,也即我们的论述重点。

中医所说的人体的气,是人体各项机能的综合体现,也是推动人体各项功能运动的物质。相对于“精”而言,它是阳性的,所以它是运动的、温暖的、积极的、明亮的、向上的……

推广而言,所有的生命都有这种气存在。

茶叶在生长中,有气推动,与自然界交换物质、能量,而生、长、收、藏。制成茶叶的过程,又将茶叶的气以物质形式贮存。泡茶过程,又将其释放。饮茶后,人体摄入茶汤中的各类物质,必然作用于人体的各项机能。

如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也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脉血管;所含的茶碱能松弛平滑肌,并有利尿作用。

由此可见,由茶的成分进入人体,再影响人体的气的功能,使身体能够感受到。那么,我们适才所说的身体感受的茶气,显而易见,是客观存在的。

人身体是能感受到“茶气”的

“‘茶气’存在,并且是人身体能确切感受到的。”这一论点是成立的。不胜枚举的对茶中有效成分对人体的作用研究的各种成果,无疑,是对“茶气”存在的充足证据。

部分文章就找不到客观的物质基础和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为由否认“茶气”,无疑,也是不科学的,是武断的。

分开来看,第一点,没有客观物质的理由,这是对“气”这一概念的理解错误,理由如上所述。

不过,力求“气”的概念与主流科学认知体系的同轨,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是中医学的一个努力方向,尽管世界范围内、各种大小型研究和论证,仍没有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同和突破性进展。所以,更不能以此否认“茶气”的存在。

第二点,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试从药性上来理解。茶的物质进入人体后,中医认为对人体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总结其行业内普遍共识的功用主治,为“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治头痛、头晕、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痢。”这些功用共同作用于人体,但由于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状态而存在体质差异,所以表现为不同的作用和体会。

如肠胃之间有痰食积滞,饮茶后,受到茶汤“食积痰滞”的作用,积滞得以消解,故觉身轻体快。若体内平实而没有积滞,那么受到茶汤“食积痰滞”的作用之后而见饥饿欲食。

又如睡眠多的人,在饮茶后,受到茶汤“治多睡善寐”的作用,回到正常睡眠状态而觉神清气爽。若是睡眠本来就不足的人,饮茶之后,受到“治多睡善寐”的作用,又反而使失眠加重。

另外,长期连续饮茶的人和短暂间断用茶的人,其体会也是不一的。如现代医学研究,茶中具有高度维生素P活性的鞣质,它保持和恢复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的作用,是需要长期连续使用的。这种养生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体会到的。

所谓的“经络现象”是不切实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文章、专家所说的“经络现象”,我认为是不切实的,或者说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的体会,而不是身体确实能感受到的。

理由有二:

1.从药性来看,中药虽有归经,但并不是指服用某药以后,在其相应经络体表部分出现特殊现象,即使是药物性猛味重或偏性强烈的,也没有任何报道称出现此类现象。

2.接触到自称能经络现象的人,其所指的位置,也与说称的经名不一。所以,喝茶以后身体确实能感受到的“经络现象”,从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站不住脚的。怕是商业炒作错套了概念,是空虚、畸形的,于行业不利。

“茶气”会因不同因素影响有差别

另外,“茶气”受到品种、产地、采摘时间、制作工艺、贮存方法及时间、冲泡和调配方法的影响而有差别,这是确实存在的。在中医学认识和现代科学研究中,得出的结果都是支持这种说法的。

《神农本草经输注》:“茗,苦茶。(简误)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木中清贵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

《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经蒸庵,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也。”

 《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

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兼香鼓、葱白、生姜,治时疫气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

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蒙

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误人殊甚。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胃虚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洞泄,种种皆伤茶之

害,而侵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饮之。令人声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点汤代之。”

另如,茶在快速浸泡后,其咖啡因几乎完全浸出,而其有妨碍消化效果的鞣质只浸出一部分,故与长时间浸泡相比,快速浸泡更合理。

总而言之,“茶气”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神秘的。不能用“气”的概念进行神秘、怪诞的商业渲染,正如一些专家所说,“这是对行业的发展不利的”。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