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藏茶有一条基本的公式:
合理的湿度+合适的温度+足够的空间-光线=好茶。
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大量台资企业到东莞投资,台湾人喜欢喝普洱茶,收藏普洱茶的风气也传到了东莞,拉开了全国收藏普洱茶的序幕。
九十年代初至2000年,藏茶的量其实很小,很多人藏茶只是对普洱茶的滋味及后陈化产生了兴趣,仅限于个人爱好。而藏茶作为一种目的明确的投资行为,应该从2000年算起。
2004年后东莞收藏风气日盛,当时普洱茶紧随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从2006年初一路猛涨,直至2007年夏末,普洱茶市场崩盘。但是,从2008年起,东莞的收藏者和经营者开始更理性地对待普洱茶投资,普洱茶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反而,有些先知先觉的茶商,从2008年开始重视品质,进行品牌化运营,普洱市场在看似萧条的表面,孕育着更大的生机。
在2000年至2010年12个年头,产自云南的普洱茶,超过50%都由东莞藏家投资收藏,按保守估计,应不低于30万吨。并且,在东莞已形成了一个相对专业的茶商圈,对原料、制成、仓储三部分都相对专业,东莞的专业商圈和东莞储存的普洱茶一起全面地影响着的整个普洱茶市场。
■ 专业买茶,科学存茶
2000年后,普洱茶是作为一种新的茶品被人们认识的,“越陈越香”,“可以喝的古董”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至于买茶,早期以为冠以普洱茶之名就好,因此,品质差的、烘青工艺的茶也大量流入藏家手中,这也造成早期藏家手中产品良莠不齐。
随着行业的发展及藏家的成熟,目前在东莞已形成了要买对茶的自觉认识,简单的概念宣传及价格炒作,已不被市场所接受,高品质、有信誉的品牌在东莞已成为市场新的追捧对象。例如福今、岁月知味、陈升号、澜沧古茶等品牌已渐成为高端品牌的代表。
东莞藏家都很注重原料的品质,是否用晒青工艺,低温干燥来制茶的。用晒青工艺制成的茶品后陈化肯定比烘青的要好,口感也更佳。应该说,买好茶是藏好茶的首要条件。在东莞藏家有一条基本的公式:合理的湿度+合适的温度+足够的空间-光线=好茶。
目前市场上关于“东莞仓”的讨论很多,笔者认为,中国南方非常适合存储普洱茶,因为普洱的后陈化是需要一定的温湿环境的,并非越干燥越好。存茶的温度最好保证在30℃—35℃,太低了氧化的速度会变慢,湿度最好保持在75%左右,太干了不利于酶促发酵。梅雨天的时候是必须注意防潮的,否则的话有霉变的可能。
如果是大仓茶(仓库面积300平米以上,存茶空间占70%以上),在梅雨天只要紧闭门窗,室内的湿度一般都不会超过80%,如果家庭和小仓存茶的话,就需要密封或借助抽湿设备。市场上现在有的打着南方自然仓而带有仓味的茶,实际上可能要么是入仓茶退仓后,给茶找个非入仓的名号,要么是没注意防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霉变。
■流通不畅与周期问题
东莞藏茶群体数以万计,私人藏茶达数千吨也不是个别,几百吨计的极为普遍,不少藏家仓储面积几千方至上万方,经营普洱茶的茶庄达几千家。随着市场更理性地看待普洱投资及原有存量消化缓慢,目前市场也出现了流通不畅的忧虑。
笔者认为,这里面涉及了三方面问题:
1、对普洱茶的投资,应该先完成后陈化,变成消费品。优质的普洱茶一般要十年才能走完这一过程,东莞大量的普洱茶是2004年以后的产品,陈化不完全,必须耐心走完这一过程。
2、由于早期藏茶者不专业,所藏的有些产品原料不好,部分不是用晒青工艺制成的,对这类品质较低的茶品,有的真的很难实现预期的投资报甚至不能陈化为老茶,这是一个行业在成熟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3、对于经营者,必须明白现在东莞的存量已较大,而东莞本地的消费市场太小,东莞的藏茶必须流入更大的市场才能卖老存新。形成良好的投资循环。当然东莞有规模的藏茶始于2004年,还不够十年,卖老存新的循环还没真正形成。所以,如果用一场比赛来形容的话,我们还处在上半场。
■上半场藏茶,下半场通路
预计到2015年,东莞藏茶家手中的陈茶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供应给消费市场,届时,普洱市场将迎来新的竞争态势。
十年以上的具有品饮价值的普洱茶稀缺程度逐年降低。而东莞作为老茶生产基地,在普洱茶界的影响将愈加重要。存量茶的销售也给东莞藏家带来新的课题,现在东莞有些藏家手中的茶有市场价值,但藏家并没有兑现相应价值的能力和通路。东莞茶商和藏家必须有足够的投入和相应的布局,才能引领东莞藏茶,继续往前。
■离开东莞我们去哪里找陈年老茶?
论新茶,在云南规范建设仓储是近5年中的事,论中期茶,广东芳村有批量库存,论老茶,香港、台湾和马来西亚有少部分,但大量集中库存的,似乎只有东莞了。
东莞作为中国收藏普洱茶最早最集中的地方,在实现批量普洱茶陈化,产品从投资市场进入消费市场,促进行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未来十年市场超过50%的老茶将出自东莞。东莞在收藏仓储普洱茶方面的商业探索超过了原产地,“东莞仓”特别是“大仓”存放出来的普洱茶将会是市场的主流产品。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