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客观,深度。在这里,读懂中国茶。请关注我
这是一个充满偏见的市场。许多人在追求客观公正的市场环境,但产业的变迁其实由一系列偏见组成,在某种程度上偏见推动行业发展。因偏见而傲慢,进而派出,于是不同时期茶界流行不同的排斥链。
“钻家”的鄙视链条
我在微信朋友圈开玩笑说,茶界盛产各种“钻家”,都是钻进去很难走出来的大咖,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于是普洱江湖就热闹了,各种血雨腥风,各种话题与口水,城头变幻大王旗……
十多年前,老茶人教导我们说,不苦不涩不是普洱茶,如今香甜润大行其道,苦涩让人敬而远之。
十年前,纯料开始排斥拼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想给拼配正名,曰:纯料是相对的,拼配才是绝对的!
2006年,我慕名到一著名专家开的茶庄喝熟茶。主人略带骄傲满满期望地问,这个茶怎样?我迟疑了一下说,茶很好,但喝了感觉口干。于是遭遇了白眼,很是煞了人家的风景……
再后来,喝熟茶上不了台面,大家以喝山头纯料生茶为荣。那年头,大家聚在一起,谁要主动喝熟茶,被认为很没有品位的事。那都是台地茶做的,渥堆过程让人恶心,看了生产过程,这茶还能喝下去吗?
熟茶的“咸鱼翻身”
到了2014年,熟茶再度成为行业热点,极力挤兑着生茶的生存空间。
2015年的小堆发酵、古树熟茶,2016年的小青柑热,2017年的轻发酵……
熟茶带来的全新概念冲击波,一波接着一波,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就这样熟茶的重大利好,被接连释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疯狂的财富机会。
勐海的熟茶库存被清空!
芳村的熟茶库存被清空!!
于是大家醒悟过来了,疯狂上产能,建仓!!!
大家都在找性价比高的熟茶,便宜的熟茶,好的熟茶,新的熟茶,老的熟茶,散料熟茶,成品熟茶,新料拼老料熟茶,年份熟茶。也在找春茶发酵的熟茶,易武料做的熟茶,勐海料做的熟茶,景迈料做的熟茶,勐库料做的熟茶,永德料做的熟茶,镇康料做的熟茶,老班章纯料发酵的熟茶也来了。追老茶头还不算,搞出茶化石,玩出碎银子,各种异型熟茶大行其道,对熟茶进行切割、打磨之整容与整形,熟茶进入刷脸与网红时代。紫芽、紫娟、野生茶发酵的熟茶,出糯米香味的熟茶,等等轮番而上。
大家都在研发各种稀奇古怪的熟茶产品,勐海一年时间上马百条以上的熟茶生产线,建各种熟茶原料仓、成品仓。看来,普洱茶的大健康时代要靠熟茶开启了。
轻发酵鄙视重发酵
2017年,轻发酵横空出世(确切地说,再度转世投胎),标志着主导熟茶最近十多年的重发酵被狠狠打脸。
十年前,我在著名专家那里喝的熟茶,感觉越喝越干。用现在最流行的轻发酵熟茶理论可以解释了。在轻发酵工艺构成的最新鄙视链是这样说的:
熟茶的诞生是为了模仿老生茶,要做出老生茶一样口感的熟茶,必须要用轻发酵。因此熟茶过去的传统经典工艺是轻发酵。但2005年以后,流行卖新茶,大家为了赶快变现,就改变了熟茶轻发酵的传统,转而去生产发酵9成,甚至9.5成的熟茶。这种酱油黑汤茶,除了喝起来顺滑,适口性好,适合现喝,不懂茶的人喝之外,没有太大优点。相反缺点满满:首先发酵程度太深,缺乏后期转化空间;其次香气不够,喝了口干舌燥、卡喉,更不要说回甘生津了。
如今熟茶最新发展趋势:要用好料发酵,要用轻发酵工艺,要能长期摆放,越陈越香,熟茶要有苦底,香气要好,要能回甘生津,要有喝老生茶的感觉,要喝红汤茶(轻发酵出红汤),不喝黑汤茶(重发酵出酱油汤),要在勐海原产地存放,要在昆明干仓存放……
“大嘴”邹家驹的“奇谈怪论”
我们知道,伟大光正、四平八稳是干不了大事的,很多时候产业发展的拐点,需要一些胆大的唯我独尊者来进行全新的话语体系大冒险。这些挑战传统秩序的奇谈怪论,往往把普洱茶带出白热化的竞争泥潭,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如2017年邹家驹重拾“生茶不是普洱茶”之老调,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弹。许多钟爱山头新茶的在极力反驳邹的颠覆性言论,可谓过足了嘴瘾,但他们忽视了这一言论出台的时代背景。
普洱茶在2007年崩盘了,邹家驹认为罪魁祸首是生茶。就是因为生茶的大量积压,导致市场崩盘,将生茶赶出普洱茶家庭,才是长治久安之策。结果,接下来的市场发展让邹家驹打脸,2008年开启的古纯时代,玩的就是生茶升值游戏。在2008到2015,这七八年时间,可谓茶界新人进行全新话语体系大冒险时代,以大滇说茶为代表的各种新人说茶,成为行业的风向标与意见领袖。
在那个年代,大家对老茶人是不待见的,认为他们是落后年代的遗老遗少,邹家驹等老人在行业新贵面前,多少显得不合时宜。古纯新贵瞧不起老工艺、老茶,他们说,这些“老家伙”会做什么茶,要不是收台地茶,要不就是收带火烟味老百姓做的百家茶,其不知选料与精细化生产为何物!这无疑是充满偏见的言论。很多时候平和的话没人听,极端的原教旨主义,信徒满天下。对传统经典体系的大否定,开启了神奇的古纯时代。
时间到了2017年,产业又在对新茶进行否定,将开启年份茶回归的又一个偏见时代。2017年,重唱“生茶不是普洱茶”的邹家驹,不会再像2008年那样惨遭打脸,虽然还是大偏见,却是一场赌对未来十年发展的超级偏见。
邹家驹说“生茶不是普洱茶”的底气在于“熟成”二字。在新茶风行的年份,熟不熟成无所谓啦。你说是普洱茶的成品也好,是普洱茶的原料,或者半成品也好,反正我的新生茶不愁卖。而且都以普洱茶的名义卖出去。卖得这么好,你难道还说“生茶不是普洱茶”?那些年新生茶如有神助,还堂堂正正写进国标里,2008年出台的普洱茶国家标准,承认生茶就是普洱茶!
老茶人与老茶再度成为宝
但如今新生茶也有卖不好的时候,于是画风大变:普洱茶是时间的艺术,才做出来的新茶只是半成品,一定要摆放,让其熟成,变成真正的成品,才能叫普洱茶,才能上市交易,才进入品饮期,在此之前,也可以交易,也可以喝,但卖的是绿茶,喝的是绿茶。
甚而,一些老专家信誓旦旦地说,如果生茶仓储不到一定年限,就是放弃了普洱茶的核心竞争力——越陈越香,去跟绿茶、乌龙茶、白茶争市场。才做出来的新生茶,论香气不如龙井、铁观音,论韵味不如武夷岩茶、凤凰单丛……而且茶性寒凉,多喝伤身体!
这其实也是老调重弹的奇谈怪论。既然生茶有这么多缺点,这也不如人家,那也不如人家,那前些年新生茶碾压铁观音、绿茶,甚至碾压六大茶类是怎么回事?
其实,中国茶叶市场是风水轮流转,没有一种茶类与口味能长期一统天下。热也好,冷也罢,不过是时也,势也。总之时势造英雄。但“钻家”就喜欢把话说绝对,要不是普洱茶是茶人喝茶的最后一站,要不就是普洱茶这也竞争不过人家,哪也竞争不过人家,只有时间才是普洱茶朋友。如果真的是这样,是不是要考虑请罗胖为普洱茶代言。
不过,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时间还真的是普洱茶的朋友!
2016年以来,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以前卖新茶的,都在找中期茶、老茶!就像2014年以来,卖生茶的,都在找熟茶一样。
在2017年,骂邹家驹过足了嘴瘾的诸位生茶爱好者,将在2018年放下身段,谦虚地向各位老茶人请教,年位茶体系该如何构建?毕竟,行业新贵们欠缺的不是聪明才智,而是难以复制的时间成本与存茶经验,而这些,老茶人刚好有!
2019,让我们在偏见与鄙视链条中,再次前行……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