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普洱一个叫景谷的地方,人们对这个地名的了解多是因为那个地方出了一种“景谷大白茶”的稀有茶种,其实景谷也是沱茶最早的发源地。
1902年,在大理下关,喜洲商人严子珍和其合伙人创建了一个叫“永昌祥”的商号。起初永昌祥学习了景谷姑娘茶的做法(也就是馒头型茶的压制方法),当时叫谷茶。
1916年,永昌祥改革工艺,在姑娘茶的底部开窝,既便于干燥,又便于组合包装和运输(至于有利于后发酵和熟化那是后人附会之文),这种窝头形的紧茶每筒五圆,每个重9两。先生产了10担,销往四川大获成功。
由于工艺源自景谷,先叫谷茶,云南话里圆而饱满的单个体,称之为坨,于是改叫“坨茶”,后因销往四川沱江一带大受欢迎,有“饮沱江水,喝下关坨”的说法,“坨茶”就逐渐演变成了“沱茶”。而此时,景谷当地原先的谷茶以景谷附近的茶为原料也在继续生产,工艺上反过来借鉴永昌祥,以“谷庄沱”命名,后期逐渐被品质更优异的下关沱所取代。
沱茶底部的凹槽大有玄机
从永昌祥创制定型的沱茶到现代的各种沱茶,经历一个世纪多的变迁,沱茶的外形轮廓丝毫未改!其形态精巧绝伦,在内质、口感、滋味等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沱茶外形从凹面看,象一只壁厚的小碗,中心凹槽部分加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沱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证了沱茶在长途运输中不会霉变。沱茶外形呈半圆形,边缘为圆弧状的流线形,这样圆润的形态不仅有体积紧密、抗压的特点,在当时茶叶仅靠笋叶、篾丝包装的年代,这样的产品设计还避免了茶叶在长途贩运中相互磨擦、磕碰而导致茶叶缺角、掉面等影响产品销售的情况。因此,沱茶在运输、搬迁和存放过程中占尽优势,方能历久弥坚,流传至今!
从美学的角度看,沱茶这种独特的形状以凹示人,隐隐有迎客之态则象征中国人含蓄内敛,质朴好客的优良品质,沱茶百年如一,始终保持如初的坚韧品质则赋予了它深沉的文化韵味,让每一个接触它的人情不自禁地在品饮之余细细把玩、奉为观赏之物。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