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乐山普洱茶基诺族民俗

2020-03-28 zsdown520  644  收藏  管理

  大鼓承载祖先崇拜

  60年前,攸乐山上的基诺族处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阶段,由卓巴、卓色、柯卜洛、达斋、乃俄、巴努和色奴等7长老领导,生活、社会交往中离不开膜呸(传说中沟通阴阳两界的巫师)、白腊泡(传说中沟通阴间的巫师)和却勒(铁匠)3种异人。寨子之间靠刻木板传递信息,人与人之间则靠树叶进行沟通。

  相传创世时,女神阿嫫腰北在发大水时为给人类留种,便做了一面大鼓,把一对刚出生的孪生兄妹玛黑、玛妞放进大鼓内逃生。洪水退后,玛黑、玛妞走出大鼓,在一个名叫“生杰卓米”的地方(传说中基诺族祖先居住地)生下三男三女,从此繁衍后代形成了基诺族乌优(老大)、阿哈(老二)和阿西(老三)三个胞族。

  之后,阿西部落中有人搬到司土(今司土老寨,据乡镇府20公里),被称做“父寨”;有的人搬到巴朵(今巴朵寨,距离乡镇府1公里)被称作“母寨”。“父寨”与“母寨”通婚后又发展出巴亚、巴来等10多个寨子。而阿哈家族中有的人迁到“巴坡”(今巴坡寨,距离乡镇府4公里)被称为“母寨”,另一些人迁到巴飘(今巴飘寨)被称作“父寨”,后来又发展出亚诺、巴卡等约10个寨子。

  基诺人对舅舅特别尊敬,在家族中舅舅几乎享有和父亲一样的地位。据研究表明,这与母系氏族时代前的血缘家族有一定关系。基诺语中,基是舅舅、诺是后代,“基诺”两个音连起来就是“舅舅的后代”或者“尊敬舅舅”的民族。基诺语称大鼓为“司土”,因为有了上面的传说,崇拜大鼓就成了基诺人崇拜祖先的象征。

  政教合一卓巴文化

  过去,长老在基诺山村寨中享有无上的地位,如今的基诺山上依然有长老,只不过他们的角色已经由领导者转换成为基诺文化传播者。走进基诺山,记者同样也走入了基诺长老的世界。

  据了解,原始社会末期,基诺族实行的是以村寨为政治中心的氏族男性长老卓巴统治制度。一般情况下,村寨由两位卓巴氏族最年长男性长老管理寨务,其中,卓巴为第一寨主长老,卓色为第二寨主长老。完整的管理机制,则是由7名长老组成的村寨最高权力机构,分别是卓巴、巴努、卓色、色奴、柯卜洛、乃俄、达斋。卓巴为首席寨主长老,由村寨最年长的卓巴氏族男性担任;卓色为第二寨主长老,由村寨卓色氏族中最年长的男性担任;巴努为首席寨主卓巴的继承人;色奴则是第二寨主卓色的继承人;柯卜洛是第三个氏族长老;达斋为第四个氏族长老;乃俄是第五个氏族长老。

  长老的主要职责,是主持每年以农耕为中心的六次重大祭祀活动;集体狩猎熊、鹿、野牛等较大动物,由卓巴、卓色在寨门外和猎手的竹楼上分别举行两次祭祀仪式;为村民进行主持婚丧嫁娶,主持村寨事务等多种服务。因此,以卓巴为首的村寨七老制度囊括了基诺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祭祀)等全部领域。他们既代表着村寨的权威,同时又是族众的公仆。而白腊泡(巫师)和膜呸(祭司)在村寨中与卓巴(寨主长老)上下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了基诺族政教合一的基石。

  记者亲历基诺山,发现山寨中依然还保留着长老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除了各村寨还有一至两名年龄最长的长老外,每年基诺乡举行的“特懋克”节日庆典上,基诺山的7长老不仅集体亮相,而且还要担当起主持祭祀、轮番敲响大鼓的古老仪式。

  父子联名和巫师取名

  如今50岁以下的基诺人,要是不会讲汉话,就成了闻所未闻的稀奇事,但50年前,能讲汉话的基诺人压根就数不出几个来,更别说是出门机会比男子少很多的基诺族女孩。从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位置上退休的白腊蕾,因为有机会上学,当时不仅成为了基诺山第一个学会讲汉语的女孩,也成为基诺族第一个有机会到昆明读书的女大学生。

  “白腊,是巫师白腊泡帮助起名的标志。蕾,就是结束或者最小一个的意思。”白腊蕾对自己的名字解释说,白腊蕾意思就是巫师白腊泡取的名,而且通过“蕾”一个字,就表明她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为了解答记者的疑问,白腊蕾详细地介绍起基诺族父子联名和巫师改名等奇特的取名方式。

  在基诺族中,取名沿用的是和哈尼族一样的“父子联名”制,比如说司土老寨的村民父亲叫“切木拉”,给儿子就取名“拉登”,儿子又给孙子取名“登山”。但有例外的是,条件好一些的家庭,或者中途体弱多病的就请巫师白腊泡给取名,所取的名字中就包含“白腊”两个字;还有例外的就是出生时脐带背在身上的就取名“沙车”,“沙”就是背在背上的意思,“车”就是脐带。

  未婚生育在基诺族中并不会被歧视,因此,如果是未婚生育的就取名“少”,“少”即没有父亲的意思。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