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1 热情善良的阿蒲茶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位叫“阿蒲”的婆婆,为人热情、善良,在山里种了很多茶树,经她手制出的茶,清香甘洌,非常受欢迎。每年春季,阿蒲都会从山里采了茶,挨家挨户的送与大家尝鲜,也经常用她种的茶救济穷人,一来二去,这里的乡亲们便也养成了喝茶品茶的习惯。
白天男人们出门劳作,妇女们就三五成群约好一道喝茶。大家轮流做东,准备好自制的小菜和茶点,聊聊家常,做做针线活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固定习俗。人们为了纪念为周庄带来茶叶的阿蒲婆婆,就把这种喝茶的习俗叫做"阿蒲茶",大概后来叫顺了嘴,将“蒲”字慢慢叫成了“婆”,也就有了现今的“阿婆茶”。
版本2 皇帝也来讨茶喝
除了上边的“阿蒲茶”之说还有一种说法与乾隆爷有关。话说乾隆爷有一年下江南,带着几名大内侍卫来到这儿私访,走着走着渴了,却一时找不到有卖茶水的地方。正发愁呢,就发现街边一户人家,隔着门缝飘出阵阵茶香,乾隆爷也顾不上许多,推门就进了院儿,看见几个婆婆一边喝着茶,一边吃着小菜,正在美美地聊天儿。万岁爷估计是渴急了,也不打招呼,上前一伸手“阿婆,茶”就跟婆婆们要茶喝。阿婆看乾隆的样子就知道是渴坏了,赶紧递过来一大杯。乾隆接过来,咕嘟咕嘟地喝了起来,直把茶一口气喝完,才想起跟婆婆致谢。
后来,人们才知道闯进来讨茶的是乾隆爷,于是,乾隆爷到阿婆家讨茶的故事就传开了。慢慢的,就把这种几个婆婆在一起喝茶的情景,唤作“阿婆茶”了。
喝阿婆茶必做的三件事
造访三毛茶楼
20多年前台湾女作家三毛游历周庄,曾经许诺“下回,我再来,找个小客栈,住下来,住三五日再走。”时过进迁,三毛已不在,许诺已久远。这里却独留下守着这份承诺的张寄寒老人和他的“三毛茶楼”。茶楼里记载了往来于书信间的友谊和三毛与河西间的故事。
铜吊壶煮水
“边喝茶,边聊天,嘴不闲,手不停”阿婆茶好喝又热闹,看似简单,却也有很多门道。大致分为“炖水”、“烫茶杯”、“撮茶叶”、“点茶酿”、“上茶果”、“冲茶”等工序。其中,“炖水”和“点茶酿”最关键。
炖水 用的是铜吊壶灌水,放在风炉上,然后取来枯树枝作为燃料。朱惠宝告诉记者,风炉和铜吊壶是吃“阿婆茶”必备的炖水工具。 还要用树枝或是豆杆等做柴,这样炖出的水泡的茶味道才最好。
点茶酿 是在刚开始沏茶时只用少量的开水点茶,然后将盖子捂上,略等片刻,再用大量开水冲泡。按照这种方式沏出来的茶,芳香异常,清香浓郁,甘洌爽口。
吃淹菜苋和青团
腌菜苋 是江浙一带著名的小菜。取稍老些的鲜菜苋,洗净了,用盐腌制一至二天,再装进甏(bèng)里揿(qìn)紧压实,密封,大约二个月后,菜苋变成金黄色就可启封食用了。咬而不断,嚼而生津,咸酸爽口,风味独特,也非常开胃。腌菜苋中含有大量的益生菌,极富营养,不但是平时吃粥时的一味酱菜,而且还是“阿婆茶”的传统美食。
青团 又叫艾团,汉族传统节日食品。用青艾的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豆沙馅、芝麻馅等馅料包入,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绿色的团子。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蒸熟以后绿绿的松软的皮儿,豆沙馅心甜而不腻,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艾草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而小麦草的汁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的功效,同时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