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是我国闽、粤、台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一种待客礼仪。同时还是居住湘、川、黔、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土家族人所最珍爱的保健饮料。
主要流传于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也有山楂木做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又一说,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
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两大类。擂茶也称为“三生汤”,此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说法之一是:因为擂茶在初创时所用的主要原料是生叶(嫩茶叶)、生姜、生米混合研捣成糊状物,然后加水煮沸或用沸水冲熟而成的,三种主要原料都是生的,故名“三生汤”。
说法之二是;传说早在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受汉武帝之命远征交趾,途经湘、粤边界,因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变,北方将士多染疫病倒,大军只好安营扎寨,求医问药。马援将军正焦虑无奈之际,有一白发苍苍的客家老妪向他献上家传秘方,马将军依方以生米、生姜、生茶叶擂捣冲泡成“三生汤”给将士们饮用,果然治好了大家的病,且身体精神都倍加健旺,此后这种配方代代相传。
说法之三是:在三国时,张飞曾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县境内),当时正值炎夏酷暑,加上那一带瘟疫蔓延,使得张飞的军队多数人都染疾病倒,连张飞本人也未能幸免。正在危难之时,附近乌头村的一位老中医有感于张飞部属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所以献上擂茶的祖传秘方并为张飞和他的部下治好了病,张飞感激万分,称老汉为“神医下凡”井说能得到他的帮助“实是三生有幸!”从此以后,人们也就把擂茶称为“三生汤”。擂茶的制法和饮用习俗,随着客家人的南迁,逐步传到了闽、粤、赣、台等地区井得到改进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武陵土家擂茶
武陵山区“八千奇峰,三百秀水”,素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这里不仅自然风光让人叫绝,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同胞的擂茶,更令人叫绝不已。
土家族擂茶与将乐擂茶同出一源,但风格各异。主要的差别有三点:
其一,
是将乐的擂钵是土陶烧制的,而土家族同胞喜欢用山楂木制的擂钵;
其二,将乐擂茶以芝麻为主料,一般不加大米,而土家族擂茶是以生米、生姜、茶叶为主料,有时辅以芝麻、花生、绿豆、黄豆等;
其三,是将乐擂茶是用热开水一冲即饮,而土家族的擂茶一般是煮成糊状,在桃花源地区夏天则是用冰开水调饮。
在我国,除了湖南、福建之外,江西的赣南以及居住在台湾省的客家人也都有一年四季喝擂茶的习惯。这些地区的老百姓普遍把擂茶当成防病、疗疾、强身、养颜的良药,他们说:“日饮两碗擂茶,胜吃两剂补药”。实际上也正是这样,有喝擂茶习惯的人家男女老少多数精神健旺,无病无痛。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