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和佛教的关系有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说是印度佛教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修行苦练,常常被睡魔困扰,难免要打瞌睡。有一次,一气之下,达摩把眼皮割了下来掷在地上,这时奇迹出现了,眼皮落地竟然长出一棵树来,众弟子惊奇之余,摘下一些树叶煎尝,顿时精神百倍,睡意全消,眼皮再也不打架了,据说,这就是“茶”。
中国茶道与佛教禅宗的有很深的渊缘关系,有“茶禅一味”之说。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上,经过“嫁接”繁育,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体系。唐代中期,佛教发生一次改革,出现一个宗派,即禅宗。“禅”是从印度的“禅那”这个词音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思想修”或“静虑”,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如佛教中所说的“参禅打坐”之类。
第一次将“茶”与“禅”联在一起的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录》,书中说:“南人好茶北京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向仿效,遂成风俗”,说的是僧人坐禅不能睡觉,也不能按时吃饭,但可以饮茶,因茶能提神,有助于坐禅修行,因而“禅”与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茶对于坐禅的这种作用,古人常以单道开坐禅饮茶苏作为例证:东晋时昭德寺僧人单道开,坐禅修禅,昼夜不卧,寒暑不畏,诵经40余万言,曾辟谷七年,但他离不开茶,为战胜睡魔和饥饿,他就饮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制的饮料。传说,单道开活了一百多岁才死去。
佛门多佳茶,也把茶与禅联系在一起。唐代湖州的山桑寺、儒师寺;凤亭山的飞云寺、曲水寺;钱塘的天竺寺、灵隐寺;临安的径山寺都出产名茶。天下佛门名茶还有很多,如普陀寺的“佛茶”、惠明寺的“惠明茶”、感通寺的“感通茶”,西湖龙井寺的“龙井茶”,特别是我国佛教祖庭天台山的云雾茶等,都使禅与茶密不可分。
同时,佛教禅宗也创造了中国茶道的精神意境。“茶禅一味”说的就是禅宗精神与茶道相通。禅宗强调,自身领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有即无,教人心胸豁达,摒除私欲,而茶能使人心静,不烦不乱,节利私欲,也相互适应。所以,僧人不仅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使坐禅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禅宗在茶中也溶进了“清静”思想,力图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得到精神的开释。禅宗还主张“顿悟”、“大觉大悟”,这些与茶道十分一致,在饮茶中更易作到。饮茶可以得道,茶中有道,佛理和茶道自然结合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