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唯独在中国兴盛时,很多人都把作诗与参禅紧密地联系起来。”诗,是与画,包括文字都有同源性,但画似乎更抽象,抛开具体的,笔者从欣赏角度罗列由禅与由茶道到中国画的欣赏。
中国画中有一个支派——写意画.从写意的名字可以看出,写的是自然的一种精神存在,意在把具象的神刻画出来,至于形体如何.因为直达根源的真,才是美的。写意世界.写的并不是世界表象,而是精气,是万物骨子里的那种支持它生长发展的道。茶道之美,一如中国画.美在写意,这是表现欲强且喜好直观的西洋人所不能理解的。试想,一壶清泉倾下,带起数枚翠色可喜的绿茶翻腾,顿时清香来袭。待“风平浪静”,茶叶沉浮,袅袅烟丝.安然若素,那种意境,只可渲染.不可细刻:只可达意,不可言传。这种类是独特的,是中华千年文化沉淀下的精萃,所有这样的传统的美的意愿是一致的,传承并发展。所以说,茶之所以有道可称,是基于其从根底里萌生的与道的千丝万缕的关联的:茶之所以为美,也是因为蕴于其中的特殊的情愫。茶之道,是茶的根本,也是其美之所在.以茶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画能够入木三分。
禅理对此又是如何认为的?中国写意画的出现,是中国画进入内向抽象思维的一个鲜明特征:即使无拘无束的僧人画家,其抽象性也同样有内在含蓄的倾向。这明显不同于西洋画。“禅的意识既没有有西方外向的激烈情绪,也没有中国的内向保守。禅完全超越了两种倾向。在禅的抽象意识中,既不存在极端也不存在局限。禅的抽象意识可以使人走进一个十分自由的空间,但又不会失其法度。因为禅的抽象是超意识的,没有丝毫的做作与主观.完全以人性本原的心而产生的抽象意识,所以禅所产生的抽象意识能与任何人的心相沟通。以禅所具的特性,在禅的境界呵以获得最完美的抽象意识……禅是抽象美的灵魂.禅的抽象美是无形中的有形.是无远见中的有远见,是在‘色空’之间形成的抽象美。”这让我勾想起自己论述茶道茶艺时所引用的“从有形到无形”的认识与“从无疆到有界”的表现。问题是茶道之美与禅的抽象之美是一致的吗?
如果撇开为人处世与被朝政所“误用”的儒家思想,笔者认为禅与山水及道一脉相承的茶之间有相通之处与可比性。禅与道在其客观世界的认识上有共性.因为禅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吸取了道的思想.这是从唐朝之前佛道互求发展中的相互汲取与诘抗的过程所决定。如此而在各方面表现的例子真的不少。禅宗的至精至深、“目空一切”与道家的精细微妙求真、“空旷浩渺”只是相对而言的一步之差,以僧家那无“善不善”之分来看以道法自然为纲的“《道德经》虽玄远而未尽善”,也并没原则性的差异,只是主观世界的不同.道家由无微不至到空旷.与禅宗的由空无到无中生有,也有相近之处:它们的发展要求与朝政时事保持一定的距离。进一步追溯其渊源所在,其源头该就是东方哲学智慧之源——
《易经》,这一古老的智慧表明:任何事物一旦达到巅峰状态就会发生逆转,融通或转化也是其表现;这在禅的境界与茶道中都有非常的表现。再还有,佛与深刻地隐含了道的茶这两件物类有别的事,对中国文学艺术的作用都十分重要:佛.造化了许多能更生动描绘与状事的文字组合,圆融了中国文化(鲁迅先生称其造化了类似《西游记》这样的作品),茶同样是使中国文化丰富而灵动,增添缤纷。而名家所称的“茶道以佛家最为精深”,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谓是互为印证。茶与禅的思想,都能较好地克服“人”的因素,而在美的追求与创作创新上相对一致。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