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听声,话语听音。“蓄音喉指间,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当年,在灵山法会上,释迦随手拈起一枝花,众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叶展颜一笑。禅宗就是在这悄然无声,优雅寂静中降临尘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禅,首先,作为无声的艺术,炎炎文章,尽在舌底鸣泉。它打破了线性思维,进入非线性思维。可由“拈花示意”或参话头牵引出大疑情,“情接万古,思接九荒。”用天真圆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其次,禅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无做无为的静谧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归根复命。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这种独特的传教方式上,不难看出,禅的教旨,在于突破我们现已掌握的文字思想,对宇宙万物向更深远的范围去探索。让我们从不切实际的虚妄中,从别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等概念里,从传说的教条禁锢下摆脱出来。让心灵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净澄明澄怀素味。
在这种单纯和质朴中,才能捕捉到生命中的真。
不知禅味,难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饮而尽,只是解了渴;细细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一目十行。如果翻阅后能说出书中一二事,就自诩为过目不忘。其实,各人心里有数,大多数人不过是自欺欺人,“五柳先生”遍地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领悟到的。正如读书,也不是端起书本,粗粗浏览一下,找几个哗众取宠的新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观点就能解决的。读书、饮茶追求的都是回味无穷。有些人把书本只视为寻章摘句的渊源。这样,即使翻尽万卷,也可以说没读通一本,哪里会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饮茶起初会觉得有些苦,不久,则“不胜其甘”。
若要寻觅其中的“至味”,必须是精行简德之人,时时自觉自悟。只有像佛陀那样对生命有彻底感悟,并能兼济天下的人,才能真正走进茶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性情。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