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仓天心所著的《茶之书》中有云:
“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壮的缘由。
在纯粹洁净中有着和谐融洽,以及主人与宾客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
还有依循社会规范行止进退,而油然出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茶道的无言教诲。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
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在冷漠僵硬的世俗中,一种温柔的试探,对于生命的延展,对于美的感受。
泡茶时以茶为基点,然后感受到水,然后感受到山川河流,是美的连锁反应。
刚开始你会享受此刻泡的茶,然后是茶席,然后是茶器,然后再到茶空间。
你会侧耳倾听,你的直觉会让你感受、沉浸到这个气氛中,然后其它的东西也顺其自然的察觉。
这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一个审美的沉淀,一个对审美的积累。
现在的文盲越来越少,美盲却越来越多,而美盲却在错失生活。
《死亡诗舍》有一句话: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
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
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这是对美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也是对生命的捍卫。
鲁西西在《失而复得》说
“我最爱吃青春,爱情,和诗歌。
我就是靠吃这些东西长大的。”
也是这个意思,诗、电影、歌、茶,都是因美而生。
向美而生是人的本性,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唐时的繁华、宋代的清丽、明朝的张扬,都是美的见证。
当然承认生活的不完美是需要勇气的。
然后在残缺美中感爱生活,追寻美好。
有人不愿承认生活的残缺,有人因为残缺悲痛欲绝。
而残缺和不完美,是真实的,具有质感的触碰。
你感受到它们的时候,是你的灵魂触碰到粗糙的墙壁。
不要试图去填补它们,去观察它们的图案和规律,
然后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去临摹、去添置成自己的画作。
不愿承认的人,始终在伪装,伪装得岁月静好。
《我的前半生》里贺涵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有钱、有才、有貌、还有格调,他是理所当然的男神。
他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永远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
他可以让所有女性倾倒,他有一个也近乎完美的女朋友唐晶,
他们是众人眼中的金童玉女,但是后来他爱上了罗子君。
一个离异带着孩子,虽然保养的不错,但是三十多岁的女人。
他说因为他和她在一起觉得放松,感觉到真实。
真实是什么,真实就是不完美,真实就是残缺。
他醉酒后感慨自己装了这么多年,连感情都是装的,
因为不愿承认不完美,因为害怕害怕残缺。
生活绝对不是岁月静好,只会是苦中作乐。
去承认它,正视它,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美的产生,正是因为这些残缺。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而生活给了我们残缺,我们却从中寻找到美好。
在一次又一次对美的温柔试探,我们感受生活。
美的感受是靠知觉和认知一同构建的。
就像一泡茶,从刚冲水,你就可以感觉到。
你的鼻子可以闻到茶香,你的眼睛可以看到茶汤的颜色变化,
你的舌头可以感受到茶的甘涩,口齿生津,
而你的身体其它部分也会自然而然感受到美好,然后深深记住这样感觉。
美的记忆是依靠身体来记录的,自然而然。
喝茶是一种休闲惬意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需要有仪式感的文化活动。
倘若失去了具有文化内涵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很多美感。
这种美感也造就成了古人的诗词歌赋,还有禅意通幽的意境。
在这种美的熏陶下有了古人所写的“山间茶熟,石上酒醒”的妙语。
“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
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意境和心境。
在美的文化里从来不缺少元素,
它们来源于生活里的仪式感和细微的观察,
来源于一次又一次对美温柔的试探。
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泡茶,是一种对美温柔的试探。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