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介绍如下:
1、江西是利用茶较早的省份,早在东汉(25-220年),由于佛教的传人,庐山便有寺僧采制野茶,江西首开焙制茶叶先河。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庐山僧侣劈岩削谷,取诸崖壁间栽种茶树,焙制茶叶。
2、唐、宋是江西茶业发展的盛期,产茶县达50余个,年产茶亦相当可观,茶叶贸易兴旺,浮梁县就是有名的茶贸市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述,可见当时江西茶叶贸易的鼎盛,在唐代,《百丈清规》成为僧人饮茶仪轨的发祥地,尚有茶圣陆羽品评的天下第一泉。在宋代,江西占据全国产茶区半壁江山;在明代,朱权的《茶谱》被世人誉为“开千古茗饮之宗”。
3、江西的年收茶课银达15万贯,占全国四分之一,元代,江西仍是茶业主要产地和转运要地。
4、据元史一志(五)载:至元二年(1333年),江西茶运司,岁办茶引一百万张,以便于商贩采办茶叶,茶引一张造茶(旧称)90斤,山场小民零斤采卖,又全凭“茶山”为照,岁办“茶苗”达560余斤。由此看来,元代江西产茶,加上转运的,总计超过5万吨。
5、明清时期,江西茶业长盛不衰。特别是明末清初,茶叶逐渐成为主要出口商品,产茶之多,质量之佳,驰名中外,随着生产发展和销路Et广,外省茶商接踵而至,明万历年问,修水县的漫江,山口,义宁镇;铅山县的河口镇,外商设厂林立,仅河口镇就有48家茶庄。婺源绿茶、宁州红茶(宁红)、河口红茶传播海外。
6、清乾隆,嘉庆年间,河口从事茶业的工人达3万人以上,年输出茶叶。10万余箱(每箱25公斤)修水,武宁,铜鼓生产的药茶发展更快,不但有山皆茶,且品质优异。1891年俄国皇太子曾赠以“茶盖中华,价高天下”的横匾,倍加赞誉。
7、民国十年以前,江西茶业处在鼎盛时期。年产茶1万-2万吨,种茶面积约8万公顷,1917年后逐渐衰落,特别是对原苏联禁运后,红茶市场口淅萧条;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的销路阻塞。
8、1943-1945年,沿海全遭沦陷,交通梗阻,茶叶滞销,生产几乎停顿,抗Et胜利后,内战烽火又起,国民政府无心振兴茶业反而压价收购,茶商洋行,在无利可图时,也转向茶农卡价抑称,进行剥削,迫供茶农毁茶易种,任其荒芜,另谋生计。
9、到1949年,全省只存下茶园4800公顷,产量2145吨。新中国诞生后,江西茶业恢复和发展较快。
10、1960-1965年从南昌市东汉墓出土的茶具,有青瓷甲系罐,陱炉,青瓷钵等,证明那时饮茶及作为祭品业已流行。汉魏六朝时期,江西茶叶及茶区均有发展。自南至北皆有茶饮,南昌,九江,修水,吉安,宜春,赣州,浮梁,清江(现樟树市)等县市均产茶。
11、1974年全国如开茶叶会议后,加快了发展步伐,茶园年增红1333公顷,年增产量达750吨。
12、1990年全省的90个县市均产茶,植茶面积达5.377万公顷,总产茶达2万吨。居全国第九位,茶叶产值达到0.5亿元,婺源县年总产超5000吨;年产1500-2000吨的有浮梁,修水;500-1000吨有上饶,铅山,遂川,武宁,上犹,金溪等县;全省建立25个国营茶场;乡镇茶场达1800余个;全省有初制茶厂2000余座,初精制联合加工厂110余个,在制茶工业茶叶机械方面,也有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