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普洱茶文化的特点与历史发展

2020-03-22 zsdown520  990  收藏  管理
普洱茶

景谷普洱茶文化的特点与历史发展:

  1、清代景谷的茶叶贸易为官商经营,茶商多为官吏。“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攸乐设同知,威远(今景谷县)、镇沅、恩乐设流官,争茶山之利。”这是《滇云历年传》中的记载,说明当时景谷的茶叶产销受官府控制。

  2、清代民国以来,景谷茶叶的加工全部过程均为手工操作,茶农把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先杀青、再揉捻,又晒干成毛茶。史料载日:“晒青茶乃普洱茶种类。农家采之、炒之、揉之、晒之而成。”

  毛茶按采制季节分为春茶、二水茶、谷花茶、阳春茶四类。各类毛茶经初加工后,还要进行人工拣剔,把老叶、粗茶、黄片、茶梗、杂物剔除,即为商品毛茶出售。

  3、晒青茶的手工加工方法,一直沿用到1952年。而精加工的普洱茶早在清代就有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制茶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成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景关茶”又叫“谷庄茶”,系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在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质量甚佳。民国时期,景谷县内有私人加工作坊15家,加工团茶(分四两装、五两装)、小饼茶(二两装)、大饼茶(八两茶)、方茶、茶膏等。方茶模制有福、禄、寿、禧字样和无字两种,有字的为礼品茶、无字的为普通茶。团茶5个为筒,方茶四块一包,小饼茶10个一筒,大饼茶7个为筒,故称“七个饼茶”。大包装,以竹篮内衬笋叶,分层装实,封口成件,分类入仓待运。

  民国26年(1937),仅景谷街年成交茶叶1.1万多老担,成交额22万银元。民国36年(1947),景谷街年购销0.8万担,春尖茶每担购价200银元,一担茶换米最高930斤,最低500斤?,为茶价最好时期。交易的茶商有行商和坐商两种,行商有来自四川、昆明、维西、宣威、腾冲、下关、新平、普洱等地的商人,多为季节性经营,坐商有当地资本较大的富户。民国时期,景谷晒青毛茶经下关加工的“景关茶”。散销至省内外藏区,部份私营作坊加工团茶、饼茶、方茶,运销省内外。昔日景谷茶叶的经贸,在整个普洱茶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4、新中国成立后,商业部确定景谷为边销茶产区,1959年景谷县茶厂在县城建成,1950年初投产,主要加工边销紧压茶,当时有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备有分筛、风选、土烘房、蒸茶、压茶等加工机械10多台,职工7C多人,为国营企业。1960年初投产,以县内原料加工心脏形宝焰牌紧压茶,六、七十年代,景谷茶厂生产的“宝焰牌”紧茶,我看见内飞票为下关茶厂,实际是在景谷茶厂生产的,我亲眼所见,专销西藏。当时,我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便问了我的老朋友——茶厂的李希白师傅,他对我说,“藏人认这个宝焰牌子”,他为我解开了这个谜案。李希白师傅之子李文庆先生,现在还保存有景谷县茶厂生产的心脏形紧茶。

  5、1980年随市场的变化,加工经营范围扩大为边销、外销、内销3大类,1981年茶厂原属县茶叶公司,实行加工经营独立核算。1986年深化改革,与茶叶公司合并经营核算,成为收购、加工、经营的中型企业。

  6、1987年调整关系,归县计经委领导,实行承包经营,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茶厂有建筑面积1.12万平方,其中生产用地5524平方米,职工109人。加工机械有3S台。年可加工茶750吨,实际加工量1988年这511.3吨。

  7、1990年完成加工量392吨。加工经营产品有:出口普洱茶、边销紧压茶、内销花茶、配茶、普洱大叶青、春尖、春蕊等17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及省内外市场。1990年8月在县城北郊石板村建年加工成品1750吨的精制茶厂,1992年投产,生产15年后的2007年,景谷县茶厂拍卖给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经营。

  在景谷茶叶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开发好茶叶始祖(景谷宽叶木兰化石)之源,可以扩大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知名度,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信景谷的茶文化发展会越来越好,因为它的茶文化历史好久远,如果大家再品普洱之余想一想它的历史,再加上如果在那种境界中体验一下,真的味道会不只是茶香,而是茶里面那个真正的味道。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