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南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2020-03-28 zsdown520  464  收藏  管理
普洱茶

  胡南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1、神农时代:

  茶圣陆羽《茶经》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 战国时代,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文化之源是远古时代的炎帝神农氏神话。炎帝神农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南巡湖湘大地,倡农耕,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荼)解毒。湖南是神农氏的主要活动区域,他因误食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茶乡”即今之湖南炎陵县(原名茶陵县),秦汉时期,该县属长沙郡。

  湖南桃源、安化、桃江一带喜饮“擂茶”。相传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措攻楚,屯兵于沅水之南,发现当地流传着一种“苦羹”,这种苦羹即“擂茶”的前身。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蛮,驻军于沅陵,盛夏士兵多疾,百姓敬献汤药,令三军疫病尽除。当地老百姓所献祖传秘方“五味汤”(“三生汤”)就是今日的“擂茶”。

  2、湘鄂边境瑶族的传说:

  据瑶学专家考证,位于湘鄂边境的龙窖山就是瑶族民间传说居住过的“千家峒”。相传秦灭楚后,生活在鄂西和江汉之滨的瑶族先民因天灾人祸,举族南迁至龙窖山,在此定居并广种茶树,开创了中国植茶的先河。瑶族祖居地龙窖山遗址2002年已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风光绮丽,茶文化遗迹可寻。

  3、湖南桃源、安化、桃江一带喜饮“擂茶”。相传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措攻楚,屯兵于沅水之南,发现当地流传着一种“苦羹”,这种苦羹即“擂茶”的前身。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蛮,驻军于沅陵,盛夏士兵多疾,百姓敬献汤药,令三军疫病尽除。当地老百姓所献祖传秘方“五味汤”(“三生汤”)就是今日的“擂茶”。

  4、西汉时代(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1972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一幅绢帛绘画,专家考证其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图》。1954年在长沙魏家大院,第四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枚石质官印,上书“荼陵”二字,证实当时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这些文物说明了湖南西汉时期茶事的繁荣。

  古代羹饮法今日还在流传。楚三闾大夫屈原在其《楚辞》中记载有楚地的饮茶习俗。现在岳阳、益阳等地乡间流行的姜盐豆子茶、芝麻豆子茶、椒子茶等,都起源于屈原诗中描述的“桂椒汤”、“椒姜浆”。

  5、唐代时期:

  我国最早的原始陶器和纪年青瓷窑址出自湖南,湖南已发现古窑址500多处,是中国陶瓷的故乡、茶具的发源地之一。

  岳州窑是湖南茶文化的一个亮点。陆羽在《茶经》中列举了唐代六大名窑,包括湖南的岳州窑;唐代刘言史诗《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提及湘瓷,就是岳州窑的青瓷。岳州窑址散布在湘阴县的湘江沿岸,主要有湘阴县青竹寺窑(东汉时期最早的纪年瓷窑遗址)、城关镇窑(晋、南朝、隋至盛唐)、铁角嘴窑(东汉、唐)等。

  湖南边销茶,最早从唐太宗贞观15年(公元641年)始,嫁到吐蕃的汉族姑娘文成公主,按照本民族的礼节,带去了陶器、纸、酒和茶叶等嫁妆,茶叶就有湖南岳阳的氵邕 湖茶。

  茶由禅兴,禅赋予茶无比深邃的精神内涵。在唐代,僧人饮茶已成风尚,但真正从坐禅饮茶中悟出茶禅真谛的,还是石门县夹山的善会和尚。茶道界几乎无人不知此联出自中国湖南石门的夹山。圆悟禅师的墨宝至今仍作为镇寺之宝,珍藏于日本奈良的大德寺。

  又据《唐国史补》记载,唐德宗建中(780—783年)年间,朝廷遣使至吐蕃: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氵邕 湖者。”

 6、湖南人在唐代首创茶树“庇荫栽培法”并发明炒青绿茶工艺。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在永州龙兴寺品尝到新采的“竹间茶”,并作诗夸赞。同年,刘禹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作《西山兰若试茶歌》。该诗提到茶竹间作(其好处是茶树适度庇荫,品质提升),还描述了炒青绿茶加工情景。

  7、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湖南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县建制的茶叶集散地——“王朝场”。当时马殷在湖南称楚王,因害怕中原国势强大,主动派其子到洛阳奉献礼物。马希范嗣位为楚王时,为便于向后唐进奉湖南名茶,在巴陵县北设场收购转运茶叶,这个场地史称“王朝场”,场名含楚王向后唐朝贡之意。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王朝场”升为“王朝县”。

  8、明代时期:

  a:黑茶是安化的主要特产,历代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茶叶质量。从明初起,有关黑茶采造交易的制度常以地方法规形式予以颁行,刻碑立石,列于境内重要的黑茶产地或商埠,全体共同遵行。这是湖南早期质量文化的体现,也是湘茶在茶马互市中由“私茶”转为“官茶”的内因。

  由此可见,烹茶已在吐蕃上层社会中流行,吐蕃赞普茶学知识渊博,收藏和品饮了内地许多名茶;流入吐蕃的茶叶,首先不是通过官方互市或贡赐,而是走民间途径;饮茶“涤烦疗渴“的功效已被吐蕃认识;茶叶已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岳阳的氵邕 湖茶是湖南最早的边销茶。

  b:湘茶自明末以来逐步取代汉中、四川茶,成为茶马互市的主要商品,并定为“官茶”。湘茶满足了边疆各民族人民的日常需要,对维护各朝代经济政治的强盛也起了重要作用。

  9、清代时期:

  清代,我国北方继“丝绸之路”的衰弱,出现了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它南起湘、闽(太平天国起义后起点改为湖南),北越长城,贯穿蒙古,至当时的中俄边境恰克图,湘茶再由俄商经西北利亚转往欧洲腹地。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

  清代咸丰年间以后,海禁大开,中西互市,市场巨大,茶商群体,应运而生。清末民初约,以双峰茶商为代表的湖南茶商,与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同时崛起,驰骋商场,纵横海内外,形成了一个联结紧密的商业集团。他们具备湖南商人特有的“侠商”气质,这批“胆大包天”的茶商看准动乱岁月中的商机,在战火和杀戮的空隙间穿梭,以军事家的勇猛和谋略集财于内、争利于外,从而创造了近代湖南商业文明和茶叶外销的辉煌历史。

  左宗棠为湘茶边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左宗棠整顿甘肃茶务,始于1875年,废于1942年,历经60余年,挽回咸(丰)同(治)(1851~1874年)年间西北茶销停滞之全局,亦奠定60年来西北边销之基础。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