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云南宁蒗县,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根据国家对民族的识别,属于纳西族。
摩梭女人创造的母性文化,构筑的女性色彩,被称为“人类母系社会文化的活化石”。在《史记》和《汉书》记载,古代摩梭为游牧民族,称牦牛羌或牦牛夷,意为放牦牛的人。
摩梭人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他们的所需物资紧缺,加上以牛羊为食,也没有其他新鲜的蔬菜来补充营养,这就需要喝茶来消腻、补充维生素和营养,茶就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茶叶不仅仅作为饮料存在,并在生活中被当作圣物,被广泛运用。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摩梭人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茶俗文化。
摩梭人素有好客、尊客的风俗,摩梭人民间谚语说:“难得朋友进家门,对待朋友要真诚。”宾客进屋后,一般先用干果、酥油茶、苏浬玛酒、糌粑来迎接客人,然后是杀鸡、煮猪膘肉等招待客人。
罐罐茶
原料为下关沱茶或方茶,隔山消(一种帮助消化的药根,味苦涩,近似茶味)、藿香。将5克左右的泡茶放入茶罐内,置于火炭上烤,待罐内散发出茶香,放入1克隔山消,加水煨涨,喝浓茶的就多煨片刻,喝前再放一小点藿香粉,味道十足。
摩梭人认为,这种罐罐茶对肠胃有炎症或食欲不振的人有奇效,这是一道独特的药茶。这种茶适于老人饮用,起到保健的功效,对消化不良的小孩,也有很好的疗效。喝这道茶时,茶点一般用水闷粑粑、烤土豆,炒米花。
原料选用当地上好的稻米,和“砖茶”或“沱茶”。
讲究的人家,“砖茶”或“沱茶”必须在做糯米饭时,放在甑上蒸松,晾晒后备用,这样茶叶就会浸透着一股糯米香味。先把米焙成金黄色,烤熟后,再把茶叶投入陶罐慢慢抖动,茶香四溢时,加水用竹候搅动煮沸片刻,做成第一道油茶底汤。之后,根据不同口味,加生姜、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红糖,鸡蛋、米干皮等,这样可以做成甜或咸的味道,是一道富有摩梭风味的特色小吃。
永宁坪的摩梭人与泸沾湖的摩梭人都有炒油茶的习俗。泸洁湖地区的摩梭人用酥油,而永宁坪的摩梭人则用羊板油。先把稻米、茶叶放入锅中,生火翻炒。
这一道环节与其他民族的烘烤不同,它是直接翻炒。米和茶散发出香气时,加入羊板油继续炒。羊油融化后,再加人苏麻和盐,最后加水煮3分钟即可。
永宁坪摩梭人喝茶待客的场面很热闹:他们在院子里用一个大锅炒油茶,主人会不停地舀茶、送茶,让亲朋好友喝个够。
摩梭人有句谚语“早上喝碗油茶汤,不用库生开药方;晚上喝碗油茶汤,一天劳累全扫光;一天三碗油茶汤,鸡鸭鱼肉也不香”。做油茶汤,先将核桃切碎,芝麻舂成粉状,备用。
用砂罐烘烤大米和茶叶,待茶叶、米颜色酥黄,发出焦香时,加入羊油、水、盐和核桃粒、芝麻粉,小火慢炖。油茶汤风味独特,香气扑鼻、既醒脑提神,又消渴解酒。油茶,要喝四杯,寓四季平安,福禄寿喜。摩梭人的油茶是茶,也是汤,是食品和饮品,汤品和茶品的结合。
永宁马帮,白天顶风冒雨赶路,晚上基本在野外支蓬露宿。为驱除一身的疲惫和寒湿,他们扎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煮姜汤茶。用的原料,与汉族的姜汤茶不同,他们以姜片为主料,同时辅以茶叶、黄豆、芝麻和盐,先在陶罐中将黄豆煮熟,然后逐一放入姜片、芝麻、茶叶、盐一起煎煮5分钟,既能暖身饱肚,又能驱寒疗疾。
摩梭语为麻丽
打酥油茶时先用土茶罐煨茶,到5分钟时,把3克左右的酥油投入打茶桶内,加上酥油、麻籽等作料,有的也加鸡蛋、核桃等。把煮沸的茶水倒入打茶桶内,用打茶棍上下抽打,真到水乳交融,酥油茶就做好了。
茨茸卓玛家是宁蒗典型的摩梭人家,走访她家时,茨茸卓玛的母亲首先就端上一碗酥油茶,高兴的说:“你从远方来,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你,喝碗酥油茶,暖暖身体”。酥油茶色泽乳白,香味浓郁,清晨三碗下肚,神清气爽,全身暖和。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