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饮茶北渐之路

2020-03-28 zsdown520  630  收藏  管理

普洱茶

唐人贵茶有个南风北渐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产茶渐多,陕南、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茶园遍布,饮茶之风也传播日广。然而当时茶在北方却不受欢迎,多数北人不惯饮茶,甚至有以之为耻者。唐中期前后,茶的饮用开始普及到北方,茶叶运输的主要通道就是隋唐大运河。

三大原因促使唐代饮茶之风北移

是什么因素使得唐代饮茶之风北移呢?

其一,佛教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弟子的重要修行之一便是坐禅。由于饮茶有提神之效,一时间,茶在气候适宜的南方各山各寺广泛种植,饮茶风气迅速流传于各大小寺庙,甚至有“茶佛一味”说出现。到了唐朝仍是如此,尤其是重坐禅、断食及苦思渐悟的北禅宗在北方兴起后,茶叶成为与之相伴随的特殊饮料,几乎无一寺无茶。僧人饮茶既已成风,民间奉佛者自然转相效仿。因此,借着佛教的力量,民间饮茶之风由南渐北,遍及全国。

其二,文人的推崇与宣扬。正如诗僧皎然所言:“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在文人心目中,茶是高洁、脱俗的代表,与大多数文人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而且,茶还能激发文思,所谓“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唐代文人创作了大量与茶有关的诗文,如顾况的《茶赋》、元稹咏茶的《一字至七字诗》等。这些作品极有力地奠定了茶在唐人、尤其是在北人心中的地位。文人嗜茶、赞茶、相互之间赠茶、谢茶,都可能为百姓所仿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茶能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家常饮料,文人的推崇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三,江淮种茶业的迅速发展。中唐以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单一的农业经济格局被打破,农业、手工业、商业齐头并进。江淮一带,丘陵和山地被大量开发出来,用于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茶树即其中之一。时江淮种茶技术已有明显突破,有些区茶叶产量相当之大,绝非南北朝时寺院茶园可比。

自唐以来,江淮地区凭借其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迅速发展商贸。大运河的开通,更促进其水运的发达,使该地区的商贸渗透到四面八方。

大运河,饮茶之风北渐的催化剂

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饮茶时尚于中唐前后,在全国各地风行开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僧人、文人的崇茶让百姓从意识上接受茶,茶业发展也只是为饮茶之风提供了物质基础,要使这种风尚在饮茶尚未完全普及的北方和以肉类、乳酪食物为主的游牧区盛行,还需要适当的催化剂,那就是大运河的作用。

隋唐大运河全线开通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呈南北走向,流经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江淮地区。唐朝时,由于产茶地多在南方,如巴蜀、江淮、两湖等地,茶商大都从这些地方集散,贩运四方,不排除他们沿陆路北行的可能,但在唐代,水运方式便于大宗货物转运,因此,沿运河北上无疑是茶商最佳的路线选择。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两地的沟通,使北方人与南方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风俗习惯也互相影响。没有这个文化背景,饮茶之风的北渐之路恐怕还要更长。

中唐以后,唐政府越来越倚重江淮漕运,运河发挥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大,南北各地加速了文化融合的进程,北方百姓才较广泛地接受饮茶。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