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佛教

2020-03-28 zsdown520  443  收藏  管理

茶与佛教,“因缘”深长。自古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要求做到: “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而原产中国的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茶且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从而,茶叶成了佛教的“神物”。

  茶与僧人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可上溯到晋代。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 “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其中就有此意。又据《晋书·艺术传》记述,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来提神防睡。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烈。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有的僧人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地步。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由于嗜茶成癖,因此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 “吃茶去”。《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道: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 “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问曰:”为甚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从谂禅师的机锋语,僧徒们往往通过这些平常的语言就能达到“悟道”的目的。自此以后,“吃茶去”三字,便成了禅林的著名法语。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因此偈语还曾书写过一首五绝,诗曰: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无独有偶,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亦有诗曰:

今古形殊义不差,

古称荼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

三字千金百世夸。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