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州有茶三千载

2020-03-28 zsdown520  532  收藏  管理

中国是茶的王国,悠悠五千载,茶香润汗青。古为僰道的宜宾亦是茶的故乡,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僰道不仅多有荔枝,且“园有芳箬、香茗……皆纳贡之”。生活在宜宾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种茶、采茶、制茶、贩茶,浸润了宜宾大地一片茶香。

2014年第七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将在本月中旬启幕,届时,北京、成都、宜宾、浙江柯桥等四地都将开展爱茶、品茶活动,沉积3000余载的宜宾茶文化,伴着茶的清香,将多彩多姿地向世人演绎和展示。

戎州有茶三千载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关于茶树的起源问题,诸多的争议后,人们形成了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宜宾,这个在历史上,曾较长时间成为川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塞要冲,产茶自然毋庸置疑。

“僰道出香茗,悠悠三千载。”僰道是宜宾最早的行政称谓,公元前1022年,僰人助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侯,始建僰侯国,其时,人们就开始了茶叶种植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宜宾县蕨溪黄山茶场发现一株野生大茶树,树高1360厘米,树幅1300厘米,叶长14.5厘米,叶宽6.7厘米。测定各项指标后认为,该茶树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状,是同源种被隔离分局,长期自然衍化的原始茶树群体之一,与云南野生大茶树同样古老。这株大茶树的发现,结束了宜宾是否是茶树原产地的争论。

在茶业兴盛的唐、宋时期,宜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茶马互市”特别兴盛,宜宾各地大力发展茶业,用以换取马匹、盐及其它日用品,形成了专门的“买马场”和“茶马交易市场”,茶叶的品种逐渐增多,筠连的黄芽茶、雷波的黄郎毛尖、宜宾的明前毛尖等品种,在市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除大宗的团茶外,还有品质优异的“上用茶”(即贡茶),产于宜宾县蕨溪黄山等地的龙芽茶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时代变迁、朝代更迭、战争影响,龙芽茶在明代以后便逐渐失传。明代中期以后,四川的茶叶转向加工生产砖茶(黑茶)。宜宾生产的南路边茶,更是成为了朝廷羁縻边疆民族的政治商品。

解放后,宜宾的茶叶市场更加繁荣,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过去的茶庄相继被茶叶公司、供销合作社取代,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茶叶更是成了国家专营的商品之一。市场开放后,宜宾城区经营茶叶的商店更是达到了100余家,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1986年,宜宾已被确定为四川省十二个出口茶生产基地县(市)之一,标志着宜宾的茶叶生产已初具规模。

如今,每年过完春节后,还会有很多客商和华侨把叙府生产的早茶作为礼品经古代黄金长江水道带到江南各地甚至海外,使宜宾早茶历史悠长,早茶享誉天下。

茶文化善存于民间

从一片嫩绿的叶芽,到杯中的一片茶叶,这过程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历史上众多文人雅士留连宜宾山川名胜,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词歌赋和咏酒饮茶名篇。“西来雪浪如庖烹,两涯一苇乃可横。忽思钟陵江十里,白苹风起縠纹生。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归时共须落日尽,亦嫌持盖仆屡更。”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诗《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对引人入胜的宜宾茶文化赋予了深刻的人文意蕴。

南宋诗人陆游对戎州也是情有独钟,他自诩“戎州陆羽”,可见其对戎州茶的嗜好和研究造诣。

文人载于茶诗,市井见于茶歌、茶谚和茶的传说。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令宜宾茶俗丰富多彩,现存有100多首(个)茶歌、茶谚、茶传说,这是宜宾茶文化得以保存的民间文学形式。茶歌有《月亮出来茶籽生》、《采茶采得口儿干》、《采姐妹茶》等,如宜宾县商州的《薅秧歌》中唱道:“二月采茶茶发芽,哥哟莫想就吃它。等到三月清明后,妹儿上坡来送茶……”曾在各区县农村流行,多为即兴演唱。茶对联有“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等。

历代文人对宜宾茶文化的偏爱,及宜宾深厚的茶文化资源,为今天宜宾茶叶产业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开发留下了宝贵的资源,今天的宜宾茶也正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探索文化突围之路。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