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马古道的那些风雨历程

2020-03-28 zsdown520  676  收藏  管理

思普区历史上的盐茶马道,是伴随着盐茶的出产、运送、出售而鼓起的。据光绪《普洱府志》载,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销西番。其卷十九《食货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代时已开端有茶马市场,以茶养马。元代时茶叶已成为边远地方各族人民彼此交易的重要产品。到明朝时,谢肇淛己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记载。万历年间,在普洱已设官办理茶叶交易。据考,历史上普洱茶运销量声称10万担以上,清顺治十八年(1661),仅从普洱运销西藏的茶叶就有三万驮之多。“清代中叶,清政府已在普洱府和思茅厅增设茶局,商人运营茶叶要向官方收取茶引”(即执照)。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攸乐山设“攸乐同知”,统兵五百防卫山寨,征收茶捐,其时每年约有马帮一千余驮运茶叶,然后转运普洱府加工精制。由于瘴疟盛行,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将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从此思茅又成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思茅也因“普茶远销”而昌盛起来。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思茅城商旅聚集,市场昌盛。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川流不息,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交游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这时期的普洱茶马道反常昌盛。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全国,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购运于遍地,每盈路,可谓大钱矣。”道光《普洱府志》载:“车里(景洪)为缅甸、南掌(老挝)、逎罗(泰国)之贡道,商旅通焉。威远(景谷)宁洱产盐(指磨黑),思茅产茶,民之衣食资焉;客籍之商民于各属地或开垦田土、或互易商货交易而流寓焉。1983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古茶马驿道,至今还有那柯里驿道、茶庵塘驿道等。“那柯里驿道”在思茅至普洱之间,即今普洱县境内同心乡那柯里村的一条古茶马驿道。清光绪时,称那柯里塘,设兵6名,归中营左哨头司把总管辖。今还可见用人工打制的条石和砾石铺就的石道,路面宽1.4米,有石台阶回旋扭转而上,全长断续30公里。“茶蓭塘驿道”是普洱至磨黑以北到省会昆明,内地南下到思普区的一条古茶马驿道,在普洱县城东北12.5公里的茶蓭塘坡头(海拔1960.7米),是古代重要关哨讯塘之一。清光绪年间,曾在此茶庵塘设兵五名住守。驿道在婉蜒的群山峻岭之中,曩昔有一小寨人住在这茶蓭塘道旁,除从事一点农业外,多数是设店卖茶卖饭,接待过往茶马道的行人马帮的,因称茶蓭村寨。茶蓭塘因山高路险,故有“茶蓭鸟道”之称,故亦成了清代普洱郡八景之一。如今还可看到宽约2米,断续长约5公里的茶马古道,石上已踏出2厘米深的马蹄印,历史之久,由此可知。

普洱六大茶山和其他一些产茶区的少数民族,均以茶作首要经济来源和物物相换的目标,所以简直处处种茶,户户卖茶,马帮塞途,商旅聚集。据考,这一时期每年约有马帮五万匹于春秋二季来回于滇西、滇南及缅、越、老等地运送茶叶,随着茶叶运送的繁忙,客栈、食馆、商铺也应运而起,生意兴旺,第三产业在交通沿线开展起来。来往于思普区的马帮运送有几条干线。其一,由下关经凤庆(顺宁)、云县、临沧、景东、景谷、双江运送勐库茶、凤庆茶至下关加工为沱茶,每年约有驮马4—6千匹驮运。其二,由蒙自向西至临安(建水)、石屏,往南至城抵西双版纳。其三,以玉溪为起点,经石屏、元江、磨黑至普洱思茅。海关的树立也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运销。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895年6月21日),清政府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商务专条》,其间第三条规则:“议定云南之思茅开为法越互易商货场所。”光绪二十三正月初三日(1897年2月4日),英国又逼迫清廷在北京缔结《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其间第十三条规则“将在思茅树立英国领事官驻守。”,根据上述条款,1897年1月2日,法国在思茅树立了海关。1902年5月8日,英国在思茅树立海关。据海关统计,自民国元年巨民国十二年(1912—1923)经由思茅海关出口的红茶,价值白银110210两。

十八、十九世纪在思普区进行茶叶交易的茶商有两大部分,石屏茶商首要独占易武茶区的茶叶运销;腾越、思茅茶商首要独占勐海、勐遮茶叶的运销。此外,中甸、德钦(其时称为间墩子)的藏族商队,每年有驮马三百至五百匹来到西双版纳驮运茶叶,销往西康、西藏,每年约三千担。在茶叶加工制造上,本世纪三十年代,思茅曾重立过“思普企业局”,并在勐海南糯山树立思普茶厂。解放前,墨江县有私营景星茶厂,为加工出产好茶作了尽力。

普洱茶开展了,产值增多了,赢利增多了,而封建官府对茶商茶农的课税和勒索也增加了。光绪年间,云贵总督在普洱增设盐茶道,下设官茶局及盐举司,加重了茶商、茶农的苛派。由于茶捐过重,茶农受损,茶商亦无利可图,以致形成“普洱产茶,颇为民害”(见吴应枚《滇南杂记》。)到光绪末年,普洱茶已由曩昔年产八万担的顶峰跌落到五万担。许多茶商和马帮只得另走他途,曩昔马帮络驿,商贾聚集的现象一蹶不振。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全区茶叶产值降到15000担。到1949年时,全区茶叶种植残存面积仅31400亩,产值仅6992担,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普洱茶马道亦从昌盛逐步走向了式微。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